
官府催繳賦稅的憑證。 唐 皮日休 《新秋即事》詩之一:“酒坊吏到常先見,鶴料符來每探支。”
關于“鶴料符”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鶴料符”是古代官府用于催繳賦稅的憑證,屬于唐代稅收制度中的一種文書形式。該詞出自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新秋即事》詩作。
2. 出處與詩句背景
在皮日休《新秋即事》詩之一中寫道:“酒坊吏到常先見,鶴料符來每探支。”此句描述了官吏頻繁使用“鶴料符”征收賦稅的情景,側面反映了唐代稅收的嚴格性。
3. 讀音與注音
4. 相關延伸
該詞屬于古代行政術語,與“護身符”“書符咒水”等同含“符”字的詞語存在文化關聯,但功能截然不同。
注意: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低權威性教育類網頁,若需學術引用建議進一步查閱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進行考證。
《鶴料符》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蒙在鼓裡,不知真相”。
《鶴料符》的部首是鳥,它由17個筆畫組成。
《鶴料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魏晉時期。當時有一位名叫曹和的人,他的朋友李膺設計了一種器具,外形像鶴,可以蒙在鼓裡,用來娛樂。後來,人們用“鶴料符”來比喻對事情一無所知,像蒙在鼓裡的狀态。
《鶴料符》的繁體字為「鶴料符」。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鶴料符」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相似的結構和意思。
1. 他對公司内部的事情一無所知,完全像是個鶴料符。
2. 他被人當做鶴料符,完全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1. 鶴舞:鶴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景象。
2. 料:假設、猜測。
3. 符:符咒、符號。
近義詞:蒙在鼓裡。
反義詞:心知肚明、洞若觀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