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衲襖的意思、衲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衲襖的解釋

一種斜襟的夾襖或棉襖。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卷三:“既於 河北 、 陝西 、 京東 西 四路募兵,而軍器、衲襖、旗幟之類,經 靖康 之變,類多散失。”《宣和遺事》前集:“﹝巡兵﹞腿繫着粗布行纏,穿着鴉青衲襖。”《水浒傳》第三四回:“隻見林子四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嘍囉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兇,頭裹紅巾,身穿衲襖,腰懸利劍,手執長槍,早把一行人圍住。” 碧野 《燈籠哨》:“‘ 保兒 ,來,躲進爺爺的襖裡暖一暖!’老人招呼着他的孫子,他蹲下來解開一件厚厚的破衲襖。” 許地山 《補破衣的老婦人》:“我們所為,原就和你一樣,東搜西羅,無非是些綢頭、布尾,隻配用來補補破衲襖罷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衲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讀如下:

一、基本釋義 衲襖(nà ǎo)指一種斜襟設計的夾襖或棉襖,多見于古代服飾。其特點是衣襟交疊,通過布帶或紐扣固定,便于保暖。常見于宋代至元代的文獻記載,如《水浒傳》中形容士兵“頭裹紅巾,身穿衲襖”。

二、結構與用途

  1. 材質:多為粗布制成,外層常縫補拼接,體現“衲”字本義的縫綴工藝(衲字源于僧衣的碎布拼綴傳統)。
  2. 功能:主要用于禦寒,士兵、巡衛等體力勞動者常穿,如《宣和遺事》描述巡兵“腿系粗布行纏,穿鴉青衲襖”。

三、文學與文化延伸

衲襖既是實用衣物,也承載了古代服飾文化和文學意象。若需探究具體文獻中的引申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衲襖》的意思

《衲襖》是指一種由布料制成的長袍,常見于佛教僧侶穿着。這種袍子在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吸汗。它既是僧人的日常服飾,也是表達佛教信仰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衲襖》的拆分部首是“衣”和“袯”,其中“衣”表示衣物,而“袯”則拼音發音為“zhuó”,意為長袍。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衲襖》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于佛教典籍中。它的繁體字形狀為「衲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衲襖的字形稍有不同。字形類似于繁體,但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特征。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衲襖,一副靜谧而莊重的氣質散發出來。

2. 在山間的寺廟裡,僧侶們都穿着衲襖,默默念誦經文。

組詞

1. 衲漆:指在衲襖上塗抹上特殊顔色,以表示僧人的級别和地位。

2. 衲衣:指衲襖的一種别稱。

近義詞

1. 法衣:與衲襖相似的一種袍子,多用于佛教寺廟的僧侶。

2. 釋衣:泛指僧尼穿着的長袍。

反義詞

世俗服裝:指與僧人穿着相反的一般民衆的衣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