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旗。 南朝 宋 謝靈運 《緩歌行》:“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旒。” 明 袁袠 《大駕視牲南郊》詩:“日并龍旒出,山将彩仗迎。”
“龍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óng liú,其核心含義指“龍旗”,即繪有龍形圖案的旗幟,常用于古代儀仗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詞義
該詞由“龍”(象征皇權、威嚴)和“旒”(原指旗幟下垂的裝飾物)組成,合指帶有龍紋的旗幟,多用于帝王或重要場合的儀仗。
古籍出處
相關擴展
該詞常與“冕旒”(帝王冠冕)等詞關聯,體現古代禮制文化。成語如“功歸冕旒”也側面反映了其象征意義。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龍旒”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日常交流較少使用。
建議: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考據,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
《龍旒》(lóng lǚ)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龍的頂冠和羽物。在古代,龍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生物,被視為神靈的象征,因此龍的頭部裝飾物也被稱為龍旒。
《龍旒》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龍」(一、一裡)和「旒」 (⺾、5畫)。
《龍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态的發展。它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中,如《爾雅》和《說文解字》。這個詞在繁體中也保留了相同的字形,即「龍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字形和結構。《龍旒》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沒有完整的記錄,我們無法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1. 他戴着一頂華麗的龍旒,看起來非常莊重。
2. 女王的龍旒閃耀着金光,為她增添了無限威嚴。
龍騰、龍盤、龍珠
龍角、龍鱗、龍冠
鳳冠、鯉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