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兀 ”。坐具。大方凳。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諸庫迎煮》:“其官私妓女……各雇賃銀鞍鬧妝馬匹,借倩宅院及諸司人家虞候押番,及喚集閒僕浪子,引馬隨逐,各青絹白扇馬兀供直。”《清通典·禮·嘉五》:“皇帝大駕鹵簿:玉輦一、導蓋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亦稱“ 馬杌子 ”。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什物》:“《事物紺珠》有馬杌二字。俗以方而大者為馬杌子。”
“馬杌”是中國古代家具中的一種坐具,其名稱由“馬”和“杌”組合而成。“杌”原指無靠背的凳子,而“馬”則暗示其用途與騎馬或戶外活動相關。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定義
馬杌是一種長方形的矮凳,通常為木質,高度較普通凳子更低,便于上下馬時踩踏或短暫休息使用。其結構穩固,表面平坦,部分設計可折疊,方便攜帶。
曆史背景
馬杌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時期更為普及。古代官員、貴族出行時常攜帶馬杌,既用于上馬墊腳,也可作為臨時坐具。例如《宋史》記載宮廷儀仗中配備此類用具。
形制與功能
文化意義
馬杌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功能與美學的結合,反映了社會等級(如雕花繁複的馬杌多為貴族使用)。在傳統繪畫和文學作品中,馬杌常作為生活場景的細節出現,例如《清明上河圖》中可見類似形制的坐具。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馬杌的樣式演變,建議查閱古代家具研究專著或博物館實物資料。
馬杌,又稱早晨,在漢字中通常指一天開始的時間,即清晨時分。它是一個涵義特定的詞彙。
馬杌的拆分部首為馬(mǎ)和杌(wù),部首馬指馬的身體部分,部首杌指地下室。
馬的拼音為mǎ,筆畫為3;杌的拼音為wù,筆畫為8。
馬杌這個詞來源于民間口頭語,用于描述早晨的時間。它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在古時候,馬杌這個詞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漢字寫法,因為它是漢字的組合,用來形容早晨的時間段。
1. 今天我六點就起床了,迎接了一個清新的馬杌。
2. 在馬杌的時候,大街上還沒多少人。
3. 他習慣于每個早晨都在馬杌時分慢慢醒來。
馬牛羊杌、馬車篷杌、馬上、杌上
淩晨、黎明、早晨
傍晚、夜晚、深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