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何遽 ”。
“何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反问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hé jù(ㄏㄜˊ ㄐㄨˋ),由疑问代词“何”与表反问的副词“讵”组合而成。
2. 核心含义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难道”,用于质疑或否定某种可能性。例如:
《墨子·公孟》:“鬼神何遽(讵)不明?”(鬼神难道不明察吗?)
3. 用法与异体
4. 古籍例证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中:“内苟含瑕,何遽浴耶?”(内心若有污秽,沐浴又有何用?)进一步体现了其反问强调的功能。
该词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反问结构,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言文研究或古籍阅读场景。
何讵(hé kě)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何”、“讵”两个部分组成。
“何”字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为7,读音为“hé”;“讵”字的部首是“言”,总笔画数为9,读音为“kě”。
《何讵》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的一句话:“何讵不诔?”意为“怎么可以不追悼呢?”这里的“何讵”表示质疑之意。
繁体字为「何訥」。
古时候的写法中,“何”字的上半部分是三个点,下半部分是两个点,类似于现代字形中“糸”的形状;“讵”字的上半部分是“言”的旁边加一个点,下半部分则是与上半部分对称的形状。
1. 我们应该再深入思考一下,何讵是真相呢?
2. 何讵可以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梦想。
组词:何必、何以、何在、何故、何处。
近义词:如何、怎样、为何。
反义词:肯定、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