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愎谏的意思、愎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愎谏的解釋

堅持己見,不聽規勸。《左傳·昭公四年》:“ 子産 見 左師 曰:‘吾不患 楚 矣,汰而愎諫,不過十年。’”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蓋 晉 之獲也,由 夷吾 之愎諫。”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上》:“ 晉靈 之不君,淫刑而厚斂,愎諫而賊賢,傳所載也。”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張朝發 愎諫撤守,以緻喪師失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愎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ì jiàn,其核心含義是固執己見、不聽規勸,多用于描述上位者或決策者拒絕采納他人意見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拆分

    • 愎(bì):指任性、頑固、剛愎自用。
    • 谏(jiàn):指規勸(君主、長輩或朋友)。
      組合後意為“因固執而不接受勸谏”。
  2. 引申含義
    強調行為主體(如君主、領導者)在決策時一意孤行,無視他人建議,甚至因此導緻負面後果。例如《左傳》中“愎谏違蔔”即指因不聽勸谏而招緻失敗。


二、出處與例句

  1. 經典文獻

    • 《左傳·僖公十五年》:“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意為:不聽勸谏、違背占卜結果,注定失敗,怎能逃脫?)
    • 唐代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晉之獲也,由夷吾之愎谏。”(晉國的災禍源于夷吾的剛愎自用)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決策者獨斷專行,如:“企業若愎谏獨裁,難免陷入危機。”


三、用法特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左傳》《史通》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3、5)。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愎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固執地勸谏”。下面是關于該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愎”: 包含了心部和犬旁,總計12個筆畫。 - “谏”: 包含了讠部和間旁,總計7個筆畫。 來源: 《愎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執拗、堅持己見的意思。它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固執地給予勸告或建議,而不顧他人的反對。 繁體字形: 《愎谏》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會因時代和地區而有所不同。沒有特殊的古時漢字寫法與《愎谏》相關。 例句: - 他毫不猶豫地向領導愎谏,希望能改變糟糕的決策。 - 她是一個固執的人,從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愎谏。 組詞: 與《愎谏》相關的組詞包括“固執”、“堅持”、“勸谏”。 近義詞: - 執拗、不聽勸告、固執己見 反義詞: - 虛心、順從、聽取建議 希望以上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