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愎谏的意思、愎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愎谏的解釋

堅持己見,不聽規勸。《左傳·昭公四年》:“ 子産 見 左師 曰:‘吾不患 楚 矣,汰而愎諫,不過十年。’”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蓋 晉 之獲也,由 夷吾 之愎諫。”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上》:“ 晉靈 之不君,淫刑而厚斂,愎諫而賊賢,傳所載也。”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張朝發 愎諫撤守,以緻喪師失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愎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負面評價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與語義兩個角度分析:

  1. 詞義解析

    “愎”本義指固執、任性,如《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記載“愎而無人”,杜預注“愎,很也”;“谏”指規勸、直言進谏的行為。二字組合後,“愎谏”特指“固執己見而不聽從勸告”,常用于描述上位者或決策者拒絕采納他人意見的剛硬态度。例如《韓非子·亡征》中“很剛而不和,愎谏而好勝”即用此意。

  2. 結構特點

    該詞屬于聯合式合成詞,前後語素“愎”與“谏”存在因果關系——因性格固執(愎),故拒絕納谏(谏)。這種結構強化了行為背後的性格缺陷,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堅持己見,不聽規勸”。

  3. 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愎谏”多用于書面語及曆史評述,常見搭配如“剛愎自用”“愎谏飾非”。其近義詞包括“專斷”“獨斷”,反義詞則為“納谏”“從善如流”。例如:“領導者若長期愎谏,必導緻決策失誤。”(引自《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4.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愎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ì jiàn,其核心含義是固執己見、不聽規勸,多用于描述上位者或決策者拒絕采納他人意見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拆分

    • 愎(bì):指任性、頑固、剛愎自用。
    • 谏(jiàn):指規勸(君主、長輩或朋友)。
      組合後意為“因固執而不接受勸谏”。
  2. 引申含義
    強調行為主體(如君主、領導者)在決策時一意孤行,無視他人建議,甚至因此導緻負面後果。例如《左傳》中“愎谏違蔔”即指因不聽勸谏而招緻失敗。


二、出處與例句

  1. 經典文獻

    • 《左傳·僖公十五年》:“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意為:不聽勸谏、違背占卜結果,注定失敗,怎能逃脫?)
    • 唐代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晉之獲也,由夷吾之愎谏。”(晉國的災禍源于夷吾的剛愎自用)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決策者獨斷專行,如:“企業若愎谏獨裁,難免陷入危機。”


三、用法特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左傳》《史通》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3、5)。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竿百牢關背鄉離井冰棒禀糧膑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薄宦擦拳磨掌插翅難飛察眉纏糾嗤累楚葵從妹燈光典麗冬窩子二辂凫茨負荊鋼七郎當更鑰關戍孤策過子恒事回曆胡子紮撒羁遲戒指芰荷踞住可又來空談雷抃靈效奶粉能言快語龐然炮手鬅首千人百眼橋肚情知三岔路口賞赉食舉十因守命四鄙私土踏踘陶運挺力童真推造望山走倒馬未竟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