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 北京 中元節夜沿 運河 所放之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中元》:“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内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紀·放河燈》:“ 運河 二閘,自端陽以後遊人甚多。至中元日例有盂蘭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沒河燃燈,謂之放河燈。”
河燈,又稱“荷燈”“蓮花燈”,是中華傳統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元素,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河燈是一種漂浮于水面的燈盞,傳統結構以竹條、紙張或荷葉為底座,内置蠟燭或燈盞。現代多用蠟光紙制作,燈芯常采用耐燃的麻繩。其造型多樣,常見荷花形,寓意吉祥。
傳統河燈活動已擴展至旅遊、節慶表演等領域,例如結合音樂噴泉等現代元素。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習俗,體現文化傳播。
提示:如需了解河燈制作方法或具體節日習俗,(制作方法)或(端午節放燈細節)。
河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詞彙,指的是在河流上放置的燈籃,也可以稱之為水燈或河燈籠。
河燈的部首是氵(水部首)和火(火部首),共有11個筆畫。
河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的水上祭祀活動。人們相信水神能保佑他們的平安和豐收,因此在特定的日子,他們會制作河燈并将其放到水中,以示對水神的敬意。
河燈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河燈」。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河燈的漢字寫作「河鬤」。
1. 今晚我們一起去看河燈的美麗景色吧。
2. 河燈在夜晚中閃爍着柔和的光芒。
河岸、河堤、燈籠、水燈、水上燈會
水燈、河上燈
山燈、陸地上的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