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牍的意思、筆牍的詳細解釋
筆牍的解釋
(1).猶紙筆。泛指文具。《戰國策·齊策六》:“ 君王後 病且卒,誡 建 曰:‘羣臣之可用者某。’ 建 曰:‘請書之。’ 君王後 曰:‘善。’取筆牘受言。” 漢 劉向 《說苑·指武》:“ 王滿生 籍筆牘,書之曰:‘社稷且危,傅之於膺。’”
(2).猶文牍。 漢 王充 《論衡·超奇》:“州郡有憂,能治章上奏,解理結煩,使州郡連事,有如 * 高 、 谷子雲 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牘之力,煩憂適有不解者哉?” 清 唐孫華 《壽座主講學仇先生二十六韻》:“請求無筆牘,著述有籤縢。”
詞語分解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 牍的解釋 牍 (牘) ú 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書信)。案牍。 古代樂器名。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筆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
泛指書寫工具
指紙、筆等文具的統稱,如《戰國策·齊策六》記載“取筆牍受言”,即用紙筆記錄君王遺言。
-
代指文書或公文
引申為書面文件或公務文書。例如漢代王充《論衡·超奇》提到“竭筆牍之力”,形容官員處理文書的政務能力。
二、語義演變
- 曆史文獻依據:除上述引例外,漢代劉向《說苑·指武》中“籍筆牘”也指用文具書寫,進一步佐證其文具含義。
- 語境差異: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指向實物文具還是抽象文書。如清代唐孫華詩句“請求無筆牍”,則偏向公文範疇。
“筆牍”兼具具體文具和抽象文書的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現代使用中,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筆書寫的文字或記錄的文字内容。下面是關于《筆牍》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筆牍》由部首“⺊”和“牛”組成,總共包含了8個筆畫。
來源:《筆牍》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文獻志上》中,用以描述當時的官方筆記和記錄。
繁體:《筆牍》的繁體字為「筆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關于《筆牍》一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在現代使用中通常保持不變。
例句:我通過閱讀古代筆牍,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重大事件。
組詞:在組詞時,可以根據上下文來使用《筆牍》,如“筆牍濃重”、“筆牍紛飛”等。
近義詞:和《筆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筆記”、“記錄”等。
反義詞:和《筆牍》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口授”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記得使用正确的HTML标籤對文章進行排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