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暴顽劣。亦指凶暴顽劣的人。 宋 叶适 《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为民补弊剔蠹,锄其悍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镇南关起义·清方档案》:“ 谅山 边境等处復有大股匪徒围攻要隘,实属异常悍顽。”
“悍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àn wá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凶暴顽劣
指人或行为具有强横、暴烈且顽固不化的特质,常带有贬义。例如形容难以管束的恶势力或性格极端的人。
代指凶暴之人
在文献中,该词也用于指代凶暴顽劣的群体。如宋代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中提到的“锄其悍顽”,即指铲除这类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偏向负面,强调“凶暴”与“顽固”的结合,需注意与中性词(如“刚毅”)区分。
悍顽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性格鲁莽、顽强或固执不化的意思。这个词在汉字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部和元部,笔画数为15画。
悍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在古代社会,擅长战斗或强壮的人常常被人称为悍士,而悍士的意义渐渐转变成了形容人性格刚烈、顽固不化的人。后来,悍士的概念更进一步演变为悍顽,表示一个人既有强壮的体格,又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性格。
悍顽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悍頑」。
在古时候的汉字中,悍顽的写法较为简略,字形没有现代汉字那么复杂。例如,悍字的古代写法是「歛」,而顽字的古代写法是「鞔」。这些古代字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悍顽这个词的理解和表达。
1. 他悍顽的性格让他无法接受失败。
2. 她以其悍顽的努力打破了种种限制。
3. 这位将军身上具备了悍顽的军人品质。
悍顽可以和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1. 悍顽不化:形容一个人或一种性格非常顽固。
2. 悍顽作风:指一个人执行事情的方式很强硬、不容易妥协。
3. 悍顽抗争:指坚决反抗,不服从的抵抗行动。
近义词或近似词包括:刚毅、坚忍、倔强、顽强。
如果要寻找悍顽的反义词,可以考虑:柔顺、温和、善良、柔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