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ilman;postman] 传递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邮差的前身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驛过 建兴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高欢 ﹞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 胡三省 注:“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 京师 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 高欢 家贫,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娄氏 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 因此有马,得充函使。”
“函使”是古代对信使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指传递官府信件或文件的专职人员,相当于现代邮差的前身。该词最早见于《北齐书》,如“神武自队主转为函使”(《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说明其职能与文书传递直接相关。
北魏军镇属官
作为通信军官名称,隶属军镇系统,负责将文书函件呈送京师,职位介于军主与队主之间。《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提到:“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京师也”,印证其军事通信职能。
后世职能扩展
逐渐演变为普通官府信差,如清代袁枚《祭妹文》中“函使报信”即指普通邮递员。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一加手机的虚拟邀请函使发布会充满迷离色彩”(例句),此处为比喻用法,体现词语的延伸意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查阅《北齐书》《资治通鉴》相关章节,或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函使》是一个成语,指代通过信函传递消息或委派人去传达信息。函表示信函,使表示派遣、使唤。
《函使》的拆分部首为冖(mì)和亻(rén),共有12画。
《函使》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楚急攻,则令陈馀及枚乘往说楚急攻;或使人持刀击皇后而亲万人;或自以书战士乌王平。”后来逐渐成为常用的成语。
《函使》的繁体为「函使」。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函使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保留了现代字形的主要结构和意义。
1. 他特地派了一名特使来华传递函使。
2. 别忘了用函使告诉他我们的计划。
函报、函电、函授
书信代传、书函传达
面谈、当面传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