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函使的意思、函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函使的解释

[mailman;postman] 传递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邮差的前身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详细解释

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驛过 建兴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高欢 ﹞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 胡三省 注:“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 京师 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 高欢 家贫,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娄氏 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 因此有马,得充函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函使是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用例两个维度解析。从构词结构看,"函"本义指装文书的匣子,《说文解字》释为"舌也,象形"(《汉语大字典》第2版),后引申为封套、书信;"使"指差遣人员,《周礼》中已有"行夫掌邦国传递之小事"的记载。两字组合特指承担文书传递职责的官方信使。

该词在史籍中多出现于唐代职官体系,《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函使备鞍马。"此处函使职责明确为驿站系统中负责公文传递的专职人员,需配备标准化的交通工具和补给保障。宋代《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唐六典》称:"函使掌急递文书,昼夜行三百里",说明其工作具有时效性强的特征。

在明清时期,该词使用范围扩展至外交领域。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琉球朝贡时"遣函使赍表文方物",此处函使承担着国书与贡品的护送任务,职能从国内文书传递延伸至国际外交文书交接。清代《皇朝通典》载有"蒙古各部函使驰报军情"的案例,体现该职官在边疆情报传递中的特殊作用。

需特别说明的是,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第2卷)将该词标注为历史词汇,提示其已退出当代常用词汇体系。但在研究古代邮驿制度、外交礼仪等领域文献时,仍是需要准确理解的专业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函使”是古代对信使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传递官府信件或文件的专职人员,相当于现代邮差的前身。该词最早见于《北齐书》,如“神武自队主转为函使”(《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说明其职能与文书传递直接相关。

二、历史演变

  1. 北魏军镇属官
    作为通信军官名称,隶属军镇系统,负责将文书函件呈送京师,职位介于军主与队主之间。《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提到:“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京师也”,印证其军事通信职能。

  2. 后世职能扩展
    逐渐演变为普通官府信差,如清代袁枚《祭妹文》中“函使报信”即指普通邮递员。

三、职责特点

四、现代关联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一加手机的虚拟邀请函使发布会充满迷离色彩”(例句),此处为比喻用法,体现词语的延伸意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查阅《北齐书》《资治通鉴》相关章节,或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汗布拉宫白扯儤值悲东门北苑茶犇厉並同成戒澄漠称体裁衣丹鸟氏反脸无情封畿風帘辅祚挂匾贯注海啸山崩还直黑室和揉红包皇嗣叫嚣借交报仇介气矜功不立橘树朗霁鳞藏留门隆就履迹马披铭心镂骨明正南北词庞眉黄发缥缥皮綷铺调牵补乔梓青翠庆緜青水皂白嶔岩勝民时龙尸玩十义四元太行山徒处脱遗完书香麞谢尘缘携负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