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吏。 宋 秦觀 《國論》:“屏棄姦臣,投竄刻吏。”
“刻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角度解釋:
形容官員刻闆、不知變通
由“刻”(刻闆)和“吏”(官員)組成,指官員辦事僵化、缺乏靈活性,僅機械遵循規定,不善于創新。
例如:批評官僚主義作風時,可用此詞形容墨守成規的官員。
酷吏的别稱
部分文獻(如宋代秦觀《國論》)中,“刻吏”被解釋為“酷吏”,即執法嚴苛、手段殘酷的官吏。
例如:“屏棄奸臣,投竄刻吏”中的“刻吏”即指嚴酷的官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論》原文或權威詞典。
“刻吏”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下面将對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刻吏”指的是古代中國曆史上的一種官員,專門負責制作和管理印章的工作。他們使用刻刀在印章上刻字,以便在文件、證書和官方文件上使用。
拆分部首:刀(刂)、口。
拆分筆畫:8畫。
“刻吏”的來源是由“刻”和“吏”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刻”意為用刀在物體上雕刻,而“吏”意為官僚。
“刻吏”的繁體為「刻吏」,保留了原詞的結構和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刻吏”這個字的古代寫法。
1. 他在官府任職,是一名刻吏。
2. 刻吏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耐心和技巧。
組詞舉例:刻字、刻印、吏部。
近義詞舉例:刻章人員、信章師。
反義詞舉例:官員、文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