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意思、地方志的詳細解釋
地方志的解釋
[local chronicles;annals of local history] 地方上的大事年鑒
詳細解釋
即方志。記載某一地方的地理、曆史、風俗、教育、物産、人物等情況的書,如縣志、府志等。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方志的解釋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制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靈隱寺
網絡擴展解釋
地方志是系統、全面記錄某一地區自然、社會、曆史與現狀的綜合性文獻,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定義與性質
地方志以“方”指代地域,“志”意為記述,合稱即“地域性記錄”。其内容涵蓋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社會變遷等,被稱為“一方百科全書”或“地方全史”,兼具資料性與著述性。
2. 核心内容
- 自然方面: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物産等(如《太原史志》提到山川河流、資源物産);
- 社會方面:涉及建置沿革、人口民族、宗教信仰、經濟産業等(如《人民日報》稱其“記載社會大觀”);
- 功能定位:資政(輔助治理)、存史(保存史料)、育人(教育功能)。
3. 曆史演變與别稱
古稱“地記”“圖經”“方志”等,最早可追溯至《周禮》中“方志”一詞。宋代後逐漸形成固定編纂體例,現代新方志擴展至年鑒等類型。
4. 分類形式
- 區域志:按行政範圍劃分,如省志、縣志、村志;
- 專志:聚焦特定領域,如行業志、專題志。
示例參考
《中國大百科全書》将其定義為“綜合記錄某一地區自然和社會情況的文獻”,而《運城新聞網》則強調其“一應俱全的綜錄”特性。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中國方志網》等專業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方志》這個詞是指記錄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著作。它包含兩個部分:地方和志。接下來我們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和解析。
- 地方的部首是土(⼟),筆畫數是3。
- 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是4。
可以看出,拆分部首和筆畫數分别為⼟(3筆)和⼼(4筆)。
《地方志》一詞來源于漢朝初年,最早見于《史記·西漢書·五行志》記載。當時,地方志以繁體字寫為「地方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地方志」可以寫作「地方志」或「地方誌」。著作名中的「志」字有時也被改寫為「誌」字。
下面是一個例句:
《地方志》收錄了這個地區的曆史變遷、傳統文化和地理特點等信息。
相關的組詞有:地方、地理、曆史、文化、傳統等。
與之近義的詞語有:地方年鑒、地方史、地方概況等。
與之反義的詞語有:全球視角、國際觀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可以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