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鞚的意思、飛鞚的詳細解釋
飛鞚的解釋
(1).謂策馬飛馳。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三:“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 唐 令狐楚 《少年行》詩之二:“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 龐樹松 《檗子書來約遊西泠俶裝待發牽率塵事賦此以謝之》:“停雲白石共周旋,飛鞚行蹤想若仙。”
(2).快跑的馬。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箭出飛鞚内,上又回翠麟。” 明 沉鲸 《雙珠記·人珠還合》:“西山雪淡雲将凍,凜冽威侵飛鞚。”
詞語分解
- 飛的解釋 飛 (飛) ē 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飛躍。飛鳥。 在空中運動:飛雪。火箭飛向太空。 形容極快:飛駛。飛黃騰達(喻人驟然得志,官位升遷快)。 極,特
- 鞚的解釋 鞚 ò 帶嚼子的馬籠頭:“縱鞍則行,攬鞚則止。” 駕馭:“遇女郎騎款段馬,老仆鞚之。” 古代樂器名,鼓的一種;鼓腔:“許安世家有伯成樽,如今羯鼓鞚世。”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飛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
動詞用法:指策馬飛馳
該詞常用于形容騎馬快速奔馳的動作。例如南朝鮑照《拟古》中“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描繪駿馬疾馳越過平地的場景。唐代令狐楚《少年行》的“等閒飛鞚秋原上”也以動作展現騎射的英姿。
-
名詞用法:借指快馬
“鞚”本指拴馬的皮帶(即馬籠頭),後引申代指馬匹本身。如杜甫《八哀詩》中“箭出飛鞚内”,此處“飛鞚”即指快速奔跑的馬。李周翰在注釋中更直接點明:“飛鞚,走馬也”。
補充說明:
“飛鞚”多見于唐詩及南北朝文學作品,既有動态的騎乘描寫,也有靜态的駿馬指代,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具體含義。該詞承載着古代文人縱馬馳騁的豪情意象,是古典詩詞中頗具畫面感的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飛鞚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投擲器械,常用于射擊或射箭運動中。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飛和鞚。飛的拆分部首為飛,鞚的拆分部首為革。根據筆畫計算,飛有三畫,鞚有十畫。
飛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在中國古代曆史中,飛鞚是一種投擲武器,類似于現代的标槍或飛镖。它通常由木頭或金屬制成,形狀像一個長棒或鞭子。人們用飛鞚進行射擊或射箭練習,以展示自己的射擊技巧和身手。
關于飛鞚的繁體字寫法,為飛鞚。在繁體字中,飛的形狀略有不同,鞚的形狀相對保持不變。
古時候,飛鞚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文獻記載,飛鞚也被寫作“飛矢”、“飛箭”等。這些不同的寫法都指代了相似的兵器和射擊活動。
以下是一個關于飛鞚的例句:他用飛鞚射中了目标,展現出了他驚人的準确度和力量。
除了飛鞚,有些相關的詞彙可以組成短語或句子,如飛镖、射箭、投擲等。
近義詞包括飛镖、飛矢等,它們也指代類似的投擲武器。
反義詞可以是固定目标、靜止等,與飛鞚的運動性質相對立。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