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衡的意思、鬥衡的詳細解釋
鬥衡的解釋
(1).北鬥七星的第五星,名玉衡。《史記·天官書》“夜半建者衡” 唐 張守節 正義:“衡,北鬥衡也。言北鬥夜半建用鬥衡指寅。”
(2).泛指鬥杓。 唐 韓鄂 《歲華紀麗·正月》:“鴈序南迴,鬥衡東指。”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衡的解釋 衡 é 秤杆,泛指秤:衡器。衡鏡(借指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衡鑒(衡鏡)。 稱量:衡鈞(借指執掌國政之權)。 反複思索做出決定,比較評定:權衡。衡情度理。 平,對等:平衡。均衡。 指北鬥星:衡漢(北鬥
網絡擴展解釋
“鬥衡”一詞的含義可從天文術語和成語兩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一、天文術語含義
-
北鬥七星第五星
指北鬥七星中的第五顆星“玉衡”,屬于古代星象學重要概念。據《史記·天官書》記載,“衡”在夜半時指向寅位,用于方位測定。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進一步注釋:“衡,北鬥衡也。”(、)
-
泛指鬥杓(北鬥柄部)
唐代韓鄂《歲華紀麗·正月》描述大雁南飛時提到“鬥衡東指”,此處“鬥衡”代指北鬥的杓柄部分,用以觀測季節變化(、)。
二、成語含義
-
基本定義
作為動賓結構成語,“鬥”指争鬥、較量,“衡”指衡量、比較,合起來表示雙方競争或實力對比。
-
使用場景
例句如:“兩位選手在比賽中鬥衡,最終不分勝負。”常見于描述競賽、學術争論等需要較量的情境。
三、補充信息
- 發音:dòu héng(、)
- 文獻來源:主要出自《史記》、唐代典籍及詩詞(、、)。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天官書》及唐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衡》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競争、較量中保持平衡或平衡力量的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鬥”,右邊的部首是“衡”,分别有7個和12個筆畫。這個詞源自古代的農業社會,在農作物稱重和貿易交易中使用。它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别。在古時候,這個漢字的寫法也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所示的寫法和現代稍有出入,但整體結構依然相似。這個詞在句子中的應用可以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鬥衡各種困難和挑戰。” 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如“鬥智鬥勇”、“不分伯仲”等。它的一些近義詞包括“抗衡”、“平衡”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是“失衡”、“不均衡”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