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衡的意思、鬥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衡的解釋

(1).北鬥七星的第五星,名玉衡。《史記·天官書》“夜半建者衡” 唐 張守節 正義:“衡,北鬥衡也。言北鬥夜半建用鬥衡指寅。”

(2).泛指鬥杓。 唐 韓鄂 《歲華紀麗·正月》:“鴈序南迴,鬥衡東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鬥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中國的兩種基本度量衡器具及其代表的度量衡制度。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1. 鬥 (dǒu):
    • 本義指古代用于量取谷物等散體物品容積的量器。其形狀多為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有柄。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它是容量單位,主要用于測量糧食等。《漢書·律曆志上》載:“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 引申為容量單位。
  2. 衡 (héng):
    • 本義指秤杆,即用于稱量物體重量的杠杆裝置中橫梁部分。後泛指整個稱重器具(如天平、杆秤)。《荀子·禮論》言:“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 引申為稱量、衡量的動作,以及重量單位(如斤、兩等)。
  3. 鬥衡 (dǒu héng):
    • 将“鬥”與“衡”組合使用,作為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代古代社會用于測量物體容量(體積)和重量的标準器具及其所代表的度量衡系統。它象征着國家或社會規範交易、征收賦稅、規範生産生活所依據的計量标準和制度。

二、 具體指代與功能

三、 曆史文化意義 “鬥衡”一詞常出現在曆史文獻中,象征着:

  1. 公平與公正:标準的鬥衡器具是市場公平交易的保障。《淮南子·時則訓》提到“正權概”,即校正度量衡器具,是統治者重要的職責之一,關乎民生福祉。
  2. 國家治理與權威:制定和統一度量衡标準(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國家行使主權、管理經濟、征收賦稅的重要手段。掌管“鬥衡”即掌管了經濟命脈的重要環節。
  3. 社會規範:統一的鬥衡制度是社會正常運行、減少糾紛的基礎。

四、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權威漢語工具書):對“鬥”、“衡”及複合詞“鬥衡”有詳細釋義和曆史用例說明。 [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授權電子數據庫]
  2. 《漢書·律曆志》 (班固):記載了漢代度量衡制度的理論基礎和标準,是研究古代度量衡的重要史料。 [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古籍數據庫]
  3. 《荀子·禮論》 (荀況):包含對“衡”作為稱量工具及其象征意義的論述。 [可查閱中華書局《荀子集解》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4. 《淮南子·時則訓》 (劉安):提及校正度量衡(權概)是順應天時、治理國家的重要舉措。 [可查閱中華書局《淮南子集釋》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鬥衡”在漢語詞典角度下,核心指代古代測量容積(鬥)和重量(衡)的标準器具及其所構成的度量衡制度,蘊含公平、國家治理和社會規範等深層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鬥衡”一詞的含義可從天文術語和成語兩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一、天文術語含義

  1. 北鬥七星第五星
    指北鬥七星中的第五顆星“玉衡”,屬于古代星象學重要概念。據《史記·天官書》記載,“衡”在夜半時指向寅位,用于方位測定。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進一步注釋:“衡,北鬥衡也。”(、)

  2. 泛指鬥杓(北鬥柄部)
    唐代韓鄂《歲華紀麗·正月》描述大雁南飛時提到“鬥衡東指”,此處“鬥衡”代指北鬥的杓柄部分,用以觀測季節變化(、)。


二、成語含義

  1. 基本定義
    作為動賓結構成語,“鬥”指争鬥、較量,“衡”指衡量、比較,合起來表示雙方競争或實力對比。

  2. 使用場景
    例句如:“兩位選手在比賽中鬥衡,最終不分勝負。”常見于描述競賽、學術争論等需要較量的情境。


三、補充信息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天官書》及唐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性跋剌北溪别屋草房蟲蟲搥琢啜叱摧朽拉枯大處着眼當世登山地電疊宿湩乳方弼馮淩撫軍幹餘骨高結勾魂攝魄含渾旱鴨子嗥啁黑箱厚古薄今厚土皇家葭琯嬌好經濟之才集期峻極蠟本钌辔拎包梨雪緑玉杖木膚鬧忙撇撒譬曉氣冷清材曲要入骨散才傻勁射隼世仇恕諒説長道短填河通應子魚文漪下稷先發響導賢母良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