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良而笃實。 漢 劉向 《說苑·立節》:“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
“良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ng dǔ,其核心含義指人品正直善良,言行真誠可靠。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立節》:“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若非品德高尚、修養深厚的君子,誰能做到這樣呢?)。
“良笃”是兼具道德高度與行為可靠性的褒義詞,多用于正式語境或對品德的贊譽。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使用案例,可參考《說苑》等文獻。
良笃(liáng d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真誠而忠實。在人際關系中,良笃表示對他人真心誠意、坦誠相待的态度和行為。
良笃的部首是“竹”(zhú),筆畫數分别為7畫和6畫。
良笃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論語·為政》中有一句話:“以友愛為良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治理國家時,應該基于真誠的友愛之心。因此,良笃逐漸成為了形容真誠忠實的詞語。
良笃的繁體為“良篤”。
在古代,良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唐代的寫法為“良讟”。
他與朋友之間的良笃感情讓人羨慕。
良笃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良笃情誼、良笃友情。
真摯、忠誠、誠摯都可以作為良笃的近義詞。
虛僞、陰險、背信棄義可以作為良笃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