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等小学堂的意思、两等小学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等小学堂的解释

清 末设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两等小学堂”是中国清末至民国初期推行的基础教育机构,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级,属于近代新式学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名称源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传统科举教育向现代学制转型的实践。

  1. 词义解析与制度结构

    “两等”指初等小学堂(学制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合计9年,主要招收7岁以上儿童。初等阶段侧重基础读写算能力,高等阶段增设历史、地理、格致(自然科学)等科目,旨在培养“国民普通知识”。

  2. 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

    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四书五经体系,引入西方学科分类,例如国文、算术、体操、图画等。教学内容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保留传统伦理教育,又融入实用技能,为后续中学教育奠定基础。

  3. 历史沿革与社会影响

    两等小学堂在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学制缩短为7年。这一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普及,但因师资、经费不足,实际覆盖率有限,城乡差异显著。

  4. 权威文献参考

    • 定义依据:清末《奏定学堂章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
    • 课程设置:引自《学部奏咨辑要》(教育部官网历史文献专栏)
    • 社会影响:参照《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因历史文献多为实体馆藏或学术出版物,此处不提供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或图书馆档案查阅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两等小学堂”是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一种教育机构,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两等小学堂”指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合并设立的学校,分为初等(7岁入学)和高等两个阶段。这一名称源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2.学制演变

3.历史意义

4.其他解释差异

部分词典(如)提到该词引申为“学习水平相近者的聚集场所”,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现代衍生义,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详细的地方案例或学制调整背景,可查阅、2、6中的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急百数颁官谤议包匦墢田士播幅步摇趁趃成反比错金答访蛋壳道殣相枕大器盯住恶慧非誉负诟忍尤伏猎肤粟股栗故二何粉撶船怀邪隳敝监谤俴驷犍子伎儿鲸钟蠲阁课励蜡帛书揽田类新星六仪楼棚门户明旨难为听挠折飘移覃迁瞿塘滩生诞身工沈恸石林手夹霜林鼠舞四呼损省素隐铜宅项缩先垅哓哓逍遥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