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居或同處。榱,屋椽。 宋 王安石 《祭吳沖卿相公文》:“出則交轡,處則連榱。”
“連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連榱”指鄰居或同處的人,其中“榱”指屋椽(即屋頂結構中支撐瓦片的木條),字面可理解為“椽子相連”,引申為房屋相鄰或共同居住的狀态。
該詞多見于宋代詩文,例如:
主要用于描述緊密的人際關系或居住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其屬于書面雅語,日常交流中可用“鄰居”“同住”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建築術語或宋代文學用詞,可參考漢典()及王安石文集相關注解。
連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連”和“榱”。
拆分部首和筆畫:連(辶+車=7畫)榱(木+雲+木=12畫)
來源:連榱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其中描繪了烽火戲諸侯的場面,意指被戰火所連綿不斷的營房。後來,連榱便成為形容戰火連綿、戰事不斷的場所。
繁體:連榱
古時候漢字寫法:連榱在古代寫法中,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例如,在繁體字中,“榱”字的部首木輩稍微有些不同。但整體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戰火連榱,生靈塗炭。
組詞:連蒺蔾(連續的荊棘),連綿不絕(形容時間、空間上連續不斷)。
近義詞:連綿、連續、連綿不斷。
反義詞:中斷、間斷、終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