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計簿。《史記·張丞相列傳》:“而 張蒼 乃自 秦 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參見“ 計簿 ”。
“計籍”是古代中國用于記錄國家或官府財政、戶籍等數據的簿冊,屬于行政文書的一種。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計籍”即“計簿”,指記載戶口、賦稅、財物等統計信息的官方簿冊。這類文書主要用于國家財政管理,是古代統計與審計的重要依據。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張蒼因精通“天下圖書計籍”而被重用。這裡的“計籍”涵蓋戶籍、稅收、土地等綜合性數據,反映了秦漢時期中央集權下的行政體系。
功能與意義
相關詞彙辨析
“計籍”是古代行政體系中的核心文書,兼具統計、審計功能,多見于秦漢文獻,如《史記》。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制度,可參考《漢書·食貨志》等史料。
《計籍》是一個漢字詞,指的是記錄個人或機構的基本信息和相關數據的冊子或檔案。
《計籍》的拆分部首是“計”和“⺮”,部首“計”表示與計算、統計相關,部首“⺮”則表示與竹子有關。《計籍》總共有11個筆畫。
《計籍》的繁體字為「計籍」,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史文獻和古籍、檔案的記錄方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就《計籍》而言,其字形和現代漢字較為相似。
1. 他的個人信息都記錄在這份《計籍》中。
2. 這個機構的各類數據被整理在一本《計籍》裡。
計算、統計、計劃、籍貫、籍質等。
檔案、記錄、台賬、名冊。
遺失、消失、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