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樗木材劣,多被閑置。比喻不為世用,投閑置散。 唐 杜甫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詩:“ 鄭公 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清 顧炎武 《歲暮》詩:“壯歲尚無聞,及今益樗散。”
(2).用作謙詞。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謝官表》:“何意天恩橫被,宸睠曲成,猥掄樗散之才,專委棟隆之任。” 明 許潮 《龍山宴》:“鶴髮經秋,樗散堪乘蓮葉舟。皂帽非吾偶,白接非吾首。”
“樗散”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源與基本義 “樗”指臭椿樹,《漢語大詞典》釋為“木名,即臭椿”。《莊子·逍遙遊》曾以樗樹“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形容其木質粗劣,難成棟梁。“散”本指不成材的樹木,如《莊子·人間世》稱散木“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椁則速腐”。二字連用,構成“樗散”這一固定表達,字面指“如臭椿般無用的散木”。
二、引申與比喻義 該詞在文學語境中常作自謙之辭。唐代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詩雲:“鄭公樗散鬓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此處以“樗散”自喻才疏學淺。宋代陸遊《書歎》中“樗散甘為棄”更強化了這種自貶式的謙遜表達。
三、文化象征意義 《莊子》哲學賦予“樗散”雙重意蘊:既代表傳統價值觀中的“無用”,又暗含道家“無用之用”的辯證思維。如《莊子·人間世》載匠石評價栎社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揭示看似無用的樹木反而得以保全生命的哲理。
(注:因《漢語大詞典》《莊子》等古籍無公開數字版權威鍊接,故采用文獻引注形式。)
“樗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詞兼具自然屬性與人文隱喻,既描述樗木的物理特性,又承載古代文人借物喻己的情感,常見于詩詞、書信等文體,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晻薆霸岸碧澗乘籃春卷詞腔倒屣相迎點金冬郎發旦瘋頭瘋腦鳳轺告求刮打嘴關門主義鍧鍧皇胤化學性質護生草鲸鐘謹言慎行九宮三命九衢塵可哀酷妒良死林扉陵谿龍鞭緑篠冥冥之志糢糊末學新進拍髀旁推偏解竊政慶赉輕颦窮桎岐首棄餘起奏山詞神瑩石拓適心說鐵騎兒疏躍娑羅籠銅蟾同生外動詞外慕畏懼閑諜獻豆詳謹小熱昏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