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樗木材劣,多被閑置。比喻不為世用,投閑置散。 唐 杜甫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詩:“ 鄭公 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清 顧炎武 《歲暮》詩:“壯歲尚無聞,及今益樗散。”
(2).用作謙詞。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謝官表》:“何意天恩橫被,宸睠曲成,猥掄樗散之才,專委棟隆之任。” 明 許潮 《龍山宴》:“鶴髮經秋,樗散堪乘蓮葉舟。皂帽非吾偶,白接非吾首。”
“樗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詞兼具自然屬性與人文隱喻,既描述樗木的物理特性,又承載古代文人借物喻己的情感,常見于詩詞、書信等文體,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樗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内斂、沉穩。樗散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散,它的筆畫數為11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典籍和文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繁體字中,樗散的寫法為樗散。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樗散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從整體來看,它的基本形狀和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以下是關于樗散的例句:
1. 他的性格樗散,行事穩重。
2. 我們需要一個樗散的人來管理這個團隊。
3. 在面對艱難的情況時,她始終保持樗散的心态。
樗散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用來描述人的性格特點或行為方式。例如:
1. 樗散穩重:形容一個人内斂而且沉穩。
2. 樗散公正:形容一個人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樗散的近義詞有穩重、踏實、内斂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一個人的性格沉穩、不輕浮、不慌張等特點。
樗散的反義詞可以是浮躁、急躁、輕浮等,這些詞語則形容一個人做事情缺乏穩定性、不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