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ile woman; old woman] 老婦人
(1).老年婦女。《史記·高祖本紀》:“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北史·楊愔傳》:“太皇太後曰:‘豈可使我母子受 漢 老嫗斟酌!’”《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那廟中先有老嫗也在内躲雨。” 郭沫若 《行路難》中篇第二章:“他從海岸上又折向街頭來,在一隻街角上又遇着剛才那位賣菜的老妪。”
(2).老婦自稱。 唐 杜甫 《石壕吏》詩:“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老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老妪”讀作lǎo yù(),專指年老的婦女,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書面語中,例如《石壕吏》中“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描寫或曆史叙述。
謙稱與典雅色彩
“老妪”在古代常被老年女性用作自稱,帶有謙遜意味()。例如《儒林外史》中“隻有一個老妪,又癡又聾”,體現其身份卑微或生活境況。
文學意象
該詞常出現在描繪市井生活或曆史場景的作品中,如杜甫詩句、宋代徐照的漁村晚照詩(),用以烘托古樸氛圍或人物形象。
“老媪” vs “老妪”
兩者均指老年婦女,但“老妪”多用于自稱或文學語境,“老媪”則是更通用的稱呼()。
近義稱謂
類似詞彙包括“老身”(老年女性自稱)、“老婦”(書面謙稱)等()。
讀音糾正
“妪”易被誤讀為“ōu”,正确讀音為yù()。
現代使用
當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保留在文學、曆史或特定方言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女性稱謂體系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史記》《石壕吏》等文獻()。
老妪(lǎo yù)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年紀很大的婦女。字面上,老指的是年老,妪指的是婦女。這個詞彙通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年長的女性特征。
老妪的部首是女,女字作為部首表示和女性相關,也是表示婦女的象形字。在老字的左邊加上女字,就構成了老妪這個詞。
老妪的筆畫共有8畫。老字占據前兩劃,即“老”,是三畫字;妪字占據後六劃,即“㛧”,為五畫字。
老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婦”通常用來表示婦女的意思,而“老”則是形容年老、年長的意思。古代的漢字寫法更加複雜,隨着時間的演變和繁簡體字的發展,婦逐漸演變為婦,老的字形也有所變化。
在繁體字中,“老妪”這個詞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老妪被寫成“老嫗”,其中“老”表示老,是古代的寫法,而“嫗”表示婦女,是常見的古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那位老妪沉默地坐在門口,眺望着遠方。
2. 在人群中發現了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正是我的奶奶。
3. 老妪用稚嫩的聲音給我們講述了她的往事。
以下是一些與老妪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老人、老年、妪宮(指古代的婦女宮廷)。
近義詞:老母、老爺、老婆。
反義詞:青年、少女、女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