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編修、教授之類的官員。《新唐書·禮樂志五》:“其中春、中秋釋尊于 文宣王 、 武成王 ……學官、館官位於縣東,當執事西南,西向,學生位於館官之後。”
“館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 曆史官職(唐宋時期)
指唐宋時期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機構中負責編修典籍、教授學生的官員,屬于文職類官職。例如《新唐書·禮樂志五》記載,館官在祭祀等禮儀活動中需按特定方位站位,與學官、學生共同參與儀式。這一釋義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
2. 成語中的引申義
作為成語時,“館官”被解釋為“為官不作為,隻享受待遇卻不履行職責”,帶有貶義色彩。這裡的“館”代指官署,“官”則強調官員身份,合起來諷刺屍位素餐的行為。
3.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館官”偶爾用于指代使館官員(如“駐澳使館官員”),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是字面組合而非固定詞彙。
總結需注意:
建議在具體文本中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指向。
《館官》是一個漢字詞組,它指的是古代宮廷内的官員。在古代中國,皇帝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館,負責管理館内事務的官員則被稱為館官。
《館官》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館和官。
館的部首是韋字旁,它的筆畫數是6。
官的部首是宀字旁,它的筆畫數是8。
《館官》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皇帝的居所被稱為館,而負責管理和處理館内事務的官員被稱為館官。
館官的繁體寫法為館官。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館官這兩個字的基本形狀并沒有發生顯著改變,隻是書寫風格可能有所差異。
1. 他被任命為皇宮的館官,負責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務。
2. 館官們必須具備高度的謹慎和忠誠,以維護皇宮的秩序和穩定。
1. 館舍:指宮殿或其他類似的建築物。
2. 官員:指擔任政府職務的人。
3. 官府:指政府機構。
1. 禦史:指負責監察官員和整治朝廷的官職。
2. 管家:指負責管理家庭或機構内事務的人。
3. 司事:指在官府或寺廟中負責管理事務的人。
平民:指不屬于統治階級或擔任官職的普通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