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蘧瑗知非的意思、蘧瑗知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蘧瑗知非的解釋

(1). 春秋 時 衛國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後因以“蘧瑗知非”為不斷遷善改過之典。 宋 蘇轼 《次韻曹九章見贈》:“ 蘧瑗 知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

(2).代指五十歲。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餘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參見“ 蘧伯玉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蘧瑗知非”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不斷改過自新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蘧瑗(蘧伯玉)在五十歲時,反思自己過去四十九年的過失,以此體現自我反省、修正錯誤的精神。後多用于形容人勇于自我批評、追求進步的态度。

  2. 代指五十歲
    因蘧瑗“年五十而知非”的典故,該成語也被引申為五十歲的代稱。例如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過蘧瑗知非之兩歲”即指五十二歲。


二、詳細解釋


三、其他觀點補充

部分資料(如)提出該成語強調“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判斷事物”,可能與蘧瑗擔任驗屍官時嚴謹的作風相關,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典籍,需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


該成語核心含義為“自我反省”與“年齡代指”,使用時需根據語境區分。如需更全面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淮南子》《蘇轼詩集》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蘧瑗知非

蘧瑗知非是一個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蘧是植物的名字,瑗則是用玉做成的首飾。知是知道的意思,非表示不是。整個詞組的意思是“蘧瑗并非”或“蘧和瑗都不是”,作為強調否定的表達方式。

蘧(qú)的部首是艸,拼音是qú,總共有11個筆畫。瑗(yuàn)的部首是玉,拼音是yuàn,總共有14個筆畫。

蘧瑗知非來源于古代《戰國策·魏策四·王卬之誡》一文中的一句話:“吾聞蘧瑗之非十三,而知叔之非無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聽說蘧和瑗的不是隻有十三件,而知叔的不是并不多。”蘧瑗知非在這裡表示的是強調事物的數量之多或程度之大。

蘧瑗知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蘧的寫法形似現代的“罒”字,旁邊有兩個小點,而瑗的寫法則類似于現代的“籥”,下方有一個橫折線,表示玉的材質。

例句:他說蘧瑗知非的事情有三十件。

相關組詞:蘧衣、蘧笑、瑗帶、瑗角等。

近義詞:一點也不、毫不、決不等。

反義詞:是、真、确實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