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蘧瑗知非的意思、蘧瑗知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蘧瑗知非的解釋

(1). 春秋 時 衛國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後因以“蘧瑗知非”為不斷遷善改過之典。 宋 蘇轼 《次韻曹九章見贈》:“ 蘧瑗 知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

(2).代指五十歲。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餘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參見“ 蘧伯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蘧瑗知非”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代人對自身過失的深刻反省與覺悟。該成語由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的事迹演化而來。以下從多角度解析其内涵:

一、出處與典故

據《淮南子·原道訓》記載:“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句意為蘧瑗五十歲時,仍能察覺自己前四十九年言行中的過失,體現其終身自省的态度。《論語·憲問》中孔子亦評價蘧伯玉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側面印證其德行修養。

二、語義解析

  1. 字面釋義

    “蘧瑗”為人名,指代具體曆史人物;“知非”意為“知曉錯誤”。合指蘧瑗通過反思認知自身不足。

  2. 深層引申

    該成語強調兩種境界:一是勇于承認錯誤,如《莊子·則陽》中“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體現的持續修正精神;二是暗含“自我革新需以時間為積澱”的哲理,故後世多用于形容閱曆深厚者的通達智慧。

三、語義演變

宋代蘇轼《次韻曹九章見贈》中“蘧瑗知非我所師”,已将原典抽象為文化符號,表達對自省品格的推崇。現代漢語中,該詞常被引申為“通過經驗積累實現認知疊代”的成長型思維。

四、經典用例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雲:“詩家如蘧伯玉,始可謂之真悟”,此處借喻文藝創作中不斷修正臻于至善的過程,凸顯成語的跨領域應用價值。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淮南子》原典文獻(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蘧瑗知非”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不斷改過自新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蘧瑗(蘧伯玉)在五十歲時,反思自己過去四十九年的過失,以此體現自我反省、修正錯誤的精神。後多用于形容人勇于自我批評、追求進步的态度。

  2. 代指五十歲
    因蘧瑗“年五十而知非”的典故,該成語也被引申為五十歲的代稱。例如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過蘧瑗知非之兩歲”即指五十二歲。


二、詳細解釋


三、其他觀點補充

部分資料(如)提出該成語強調“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判斷事物”,可能與蘧瑗擔任驗屍官時嚴謹的作風相關,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典籍,需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


該成語核心含義為“自我反省”與“年齡代指”,使用時需根據語境區分。如需更全面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淮南子》《蘇轼詩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内攘外百馬暴厲包銷欂栌博士後布瓊布拉參伺常饩差争蹴毱道署大衆文化得當釣台嫡堂對質法見放音機繁葉返葬乏資佛家扶贊該洽弓人光洋賀雙星桦皮臉戶竈九投覺皇裾拘忼慨款談枯魚過河泣棱疊令月利索龍旌羅掘廬園密立根油滴實驗哝唧平産潛豫七伐确實劬懃入院韶绮審禮石歃屬于同盟通圮桐葉之封土族玩意賬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