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刑罚。《汉书·刑法志》:“髕罚之属五百。” 颜师古 注:“髕罚,去膝头骨。”
“髌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执行方式
髌罚指通过剔除犯人膝盖骨(髌骨)使其丧失行动能力的酷刑。这种刑罚不仅造成身体残疾,还具有强烈的羞辱性质。
历史文献依据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髕罚之属五百”,表明汉代将髌罚归入五百种刑罚之一。唐代颜师古注释为“去膝头骨”,进一步明确了其执行方式。
别称与演变
该刑罚在历史中也被称为“膑刑”,如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曾受此刑。不同朝代对髌罚的适用可能有所差异,但核心形式均为破坏膝关节功能。
社会意义
作为肉刑的一种,髌罚体现了古代法律“以刑止罪”的威慑思想,同时反映了当时刑罚体系的残酷性。汉代后,此类肉刑逐渐被其他刑罚替代。
以上信息综合自《汉书》记载及多部字词释义(来源:、3、5)。
《髌罚》(bìn f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有罪而受罚。
《髌罚》的拆分部首是“⺝”和“⺍”,它们分别代表骨骼和手。由于骨骼和手的结合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该词的笔画较多。具体的笔画数目是“⺝”是12画,“⺍”是5画。
《髌罚》一词源自中国的古代著作《庄子》。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髕罚」。
在古时候,「罚」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不同。具体改变的笔画部分我无法确定,但字形的整体和意义应该保持一致。
1. 他因为犯罪被髌罚。
2. 面对犯罪行为,我们不能任由罪犯逍遥法外,应该让他们受到髌罚。
组词:髌骨、罚金、罚款
近义词:处罚、惩罚
反义词:宽恕、原谅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