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的意思、冷眼旁觀的詳細解釋
冷眼旁觀的解釋
[look on coldly as a bystander; look coldly from the side-lines; take a detached point of view] 局外人的靜觀
欺人意氣總難堪,冷眼旁觀也不甘。——《水浒傳》
詳細解釋
用冷靜或冷淡的态度從旁觀看。《水浒傳》第九回:“欺人意氣總難堪,冷眼旁觀也不甘。”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況緻富之家,多不以道,子孫速敗,自是常理。冷眼旁觀,可為嘆息。” 胡也頻 《光明在我們的前面》十二:“他接着說:‘據你所說的,他們也還沒有任何表示,隻是冷眼旁觀,無動于衷。’”
詞語分解
- 冷眼的解釋 ∶冷靜理智的眼光冷眼向洋看世界 ∶冷淡的态度冷眼相待詳細解釋.冷靜、客觀的眼光。 唐 徐夤 《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説卻為寃。”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一折:“他可有渾
- 旁觀的解釋 從旁觀察袖手旁觀詳細解釋.廣泛觀察。《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 明 陸深 《<停骖錄>摘抄續》:“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
網絡擴展解釋
“冷眼旁觀”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以冷靜或冷淡的态度從旁觀察事态發展,通常帶有不願介入或漠不關心的意味。其核心在于“置身事外”,既可表示客觀冷靜的觀察,也可暗含對他人困境的冷漠态度。
二、出處與典故
- 唐代起源
最早見于唐代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說卻為冤。”此處的“冷眼”暗含對世事的清醒觀察與無奈。
- 宋代深化
朱熹在《答黃直卿》中描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借以諷刺表面旁觀、實則意圖明顯的行為。
- 文學作品
《紅樓夢》第二回脂硯齋評注:“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體現旁觀者對局勢的敏銳洞察。
三、用法與感情色彩
- 語法結構:主謂式,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
- 感情色彩:通常為貶義,強調對他人的困境或公共事務的冷漠;少數語境中可表示理性觀察。
- 近義詞: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反義詞:見義勇為、挺身而出。
四、典型例句
- 他對同事的争執始終冷眼旁觀,既不調解也不評價。(現代用法,含貶義)
- 朱熹言:“冷眼旁觀,手足俱露”,揭露了僞善者的真實面目。(引用典故)
如需更多詩文例證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冷眼旁觀
《冷眼旁觀》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短語,它的意思是以冷靜客觀的态度觀察事物,不參與其中。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于某種情況或事件持有觀望的态度。
下面是《冷眼旁觀》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 冷: 冫(二畫)+ 令(五畫)= 丁(七畫),拼音為lěng,表示冷靜、冷淡。
- 眼: 目(五畫) + 示(五畫) = 艮(十畫),拼音為yǎn,表示眼睛。
- 旁: 無(一畫)+ 業(五畫)+ 一(一畫)+ 日(四畫) = 旁(十一畫),拼音為páng,表示旁觀。
- 觀: 見(七畫)+ 角(七畫) = 觀(十四畫),拼音為guān,表示觀察。
《冷眼旁觀》這個短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獻之傳》中。在繁體字中,冷、眼、旁、觀的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冷字的古體寫法是“冫京”,眼字的古體寫法是“目。”,旁字的古體寫法和現在相同,“觀”的古體寫法是“見角”,含義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冷眼旁觀》的例句:
- 他對這場争論持冷眼旁觀的态度。
- 面對流言蜚語,她選擇冷眼旁觀。
- 我們應該以冷眼旁觀的态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與《冷眼旁觀》相關的組詞有:冷靜觀察、冷眼看待。
與《冷眼旁觀》意思相近的詞有:旁觀、看熱鬧不嫌事大。
與《冷眼旁觀》意思相反的詞有:投身其中、積極參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