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龍離海。喻處于困境。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楔子:“早是我受不過狠毒的兒夫氣,更那堪不可公婆意,因此上撥下這牧羊差,粧出這撈龍計。”
(2).指引誘男人。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二折:“説一會不明白打鳳的機關,使了些調虛嚣撈龍的見識。”
“撈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
比喻處于困境
字面意為“使龍離海”,指龍離開水域後失去生存環境,引申為陷入艱難處境。這一用法多見于元代雜劇,例如元·尚仲賢《柳毅傳書》中“粧出這撈龍計”。
指引誘男性
元代戲曲中常與“打鳳”并用,代指設計引誘他人的計謀。如關漢卿《窦娥冤》提到“使了些調虛嚣撈龍的見識”。
兩個義項均源自元代戲曲的隱喻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權謀、困境的文學化描寫,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及“撈龍”與端午龍舟習俗相關(如撈龍頭祈福),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或古籍記載,需謹慎考據。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請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元曲選》等權威文獻,網絡釋義需結合出處權威性交叉驗證。
撈龍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無中生有地杜撰事情,或說話缺乏根據、憑空編造。通常用來形容某些言論或謠言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
撈龍的拆分字是“撈”和“龍”。其中,“撈”的部首是手撈,總的筆畫數是12;“龍”的部首是龍,總的筆畫數是16。
撈龍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小說《紅樓夢》中。原文中有一篇題為《葬花詞》的詩,其中有一句描述賈寶玉的悲傷心情:“撈盡藍橋空水,冷馀深幾許?”意思是用手把藍色的橋上的水全部撈幹,隻剩下冷冷的水底。後來,人們引申出“撈龍”這個詞,用來形容無中生有地杜撰事情。
撈龍的繁體字是「撈龍」。
在古時候,漢字“撈”和“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康熙字典》對于這兩個字的古漢字寫法并未給出具體例子。
他所說的那些事情純屬撈龍,毫無實際依據。
撈謠、撈人、撈票、撈錢
造謠、編造、捏造
真實、可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