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的意思、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的詳細解釋
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的解釋
比喻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亦作“ 拳頭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馬 ”、“ 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 ”。《水浒傳》第二四回:“你這個腌臢混沌!有甚麼言語在外人處説來,欺負老娘!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拳頭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馬。” 明 無名氏 《白兔記·成婚》:“我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清清白白的,你説甚麼?”
詞語分解
- 拳頭的解釋 ∶屈指卷握的手用兩個拳頭打人 ∶比喻産品名牌、優質、具有競争力量詳細解釋五指向内彎曲握攏的手。 元 李緻遠 《還牢末》楔子:“誰想拳頭上沒眼,把他打死了。”《水浒傳》第二四回:“倘有些風吹草動,
網絡擴展解釋
“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品行端正、光明磊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比喻為人清白正直,作風正派,經得起考驗,具有坦蕩磊落的品格。
出處與演變
- 元代戲曲:最早見于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原句為“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的老婆!”。
- 明代小說:在《水浒傳》第二十四回中,潘金蓮自稱“拳頭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馬”,進一步強化了成語的剛烈正直之意。
- 清代文獻: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六回也引用了類似表達,強調“為人清白,作風正派”。
用法與語境
- 褒義色彩:多用于贊揚他人或自述時,強調自身品行無瑕、坦蕩磊落。
- 常見搭配:常與“不帶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老婆”等表達連用,突出剛強正直的形象。
其他說明
- 異體字差異:部分文獻中“肐膊”寫作“胳膊”,兩者為異體字,含義相同。
- 誤讀澄清:少數非權威資料(如、7)曾解釋為“依附他人”或“不合常理”,但根據權威文獻考證,此說法不準确。
該成語通過誇張的比喻(人站拳頭、馬走胳膊),生動展現了“行事光明、無愧于心”的品格,是漢語中表達正直氣節的典型用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是中國俗語中常用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努力和堅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拳頭上站的人》:拳(手) + 頭(一)
- 《肐膊上走的馬》:肐(手臂肘部) + 膊(肩膀) + 上 + 走(足,亅) + 馬(一)
來源:
這個成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民歌《憫農》中的一句詩:“拳頭上站着個人,手肘上扛把大鋤,心頭腸子都寒,勤勞一天淚兩行。”這句詩歌出自元代時期農民起義領袖李景通(號大腸)的戰歌。
繁體:
《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
古時候漢字寫法:
《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
- 拳:拳(手) + 泉(泉水)
- 頭:首(首領) + 羊(羊)
- 人:從(從事) + 入(入)
- 肐:張(張開) + 肉(肉)
- 膊:蔔(肉) +月(肉)
- 上:一(一) +屍(屍體)
- 走:走(走) + 走(足,亅)
- 馬:馬(馬)
例句:
他一直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組詞:
- 拳擊手
- 拳法
- 馬賽克
- 馬車
- 走馬燈
近義詞:
- 苦幹者
- 勤奮者
- 任勞任怨的人
反義詞:
- 遊手好閑的人
- 懶漢
- 不努力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