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骨。《南史·呂僧珍傳》:“一夜, 僧珍 忽頭痛壯熱,及明而顙骨益大,其骨法蓋有異焉。”
“颡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颡骨”指人的額骨,即前額部位的骨骼。該詞由“颡”(意為額頭)和“骨”組合而成,強調頭骨的前額部分。
二、文獻用例
三、相關詞彙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颡骨”多用于醫學或古文獻研究領域,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近義詞為“額骨”,無明确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語境,可參考《南史》《國語》等文獻原文。
《颡骨》一詞在醫學上指的是人體颞骨的一部分,颞骨位于頭部的側面,是由颞骨翼和颞骨鱗兩部分組成的,有重要的生理和解剖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颡骨》的部首是骨,表示與骨相關。颡骨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颡(頭字旁,5畫) 骨(骨字頭,9畫)
來源:
《颡骨》一詞起源于古代漢字,是由颡和骨兩個字組成的。颡指的是頭部,骨指的是骨骼。因此,《颡骨》指的是頭部的骨骼。
繁體:
《颡骨》的繁體字為「顙骨」。颡的繁體字為「顙」,骨的繁體字為「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颡骨在古代常被寫作「顙骨」,字形和現代略有差異,但表達的意思相同。
例句:
1. 他的颡骨受到了嚴重的外傷。
2. 颞骨是構成顱骨的一部分。
組詞:
颡窦、颡下孔、颡神經、颞葉
近義詞:
颞骨
反義詞:
顱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