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與人不相往來。《漢書·孫寶傳》:“ 穉季 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 顔師古 注:“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
“不通水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tōng shuǐ huǒ,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與人之間不相往來,關系疏遠。
語義來源
成語出自《漢書·孫寶傳》:“稚季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 顔師古注解為:“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意指即使鄰裡之間也斷絕來往。
使用場景
通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疏離,如因矛盾、性格不合或主動避嫌而斷絕交往。例如:“他性格孤僻,多年來與鄰居不通水火。”。
結構特點
屬于動賓式成語,語法上多作謂語,含中性色彩,古代常用。
常見近義詞
不相往來、形同陌路。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形容性格或觀念完全對立”,但此解釋未被主流詞典收錄,建議以權威釋義(不相往來)為準。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書》或成語詞典。
《不通水火》是一個成語,意為“不能相容、不能相通或互不相容。”
《不通水火》的拆分部首是“不”、“通”、“水”和“火”,其中“不”為“一”部首、“通”為“辶”部首、“水”為“水”部首、“火”為“火”部首。
《不通水火》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具體拆分為:“不”(4畫)、“通”(10畫)、“水”(4畫)和“火”(2畫)。
《不通水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臣生于累世,世世皆以事豢王。卒然先王崩,太子即位,大夫乃有出君之次,浸以斥者,日逐而追捶之。臣患之,病日次,躁于群黨,人而不亡。”這個成語表達的是無法容忍或互相排斥的局面。
在繁體字中,《不通水火》的寫法為《不通水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不通水火》也不例外。具體寫法因時代和書法風格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無法一概而論。但總體上,古代的寫法較為繁複,字形變化較多。
他們之間的矛盾無法化解,兩人是不通水火的。
通情達理、通俗易懂、水火不容、水火相克
水火不容、難以相容、勢如水火
相通如水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