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揽代纳赋税。《元史·刑法志二》:“若仓官人吏等盗糶官粮,与揽纳飞钞同论。”《明律·户律·揽纳税粮》:“凡揽纳税粮者,杖六十。”《明史·邢宥传》:“姦民揽纳秋赋,置之法。”参见“ 揽户 ”。
(2).收揽容纳。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度地不广大,而揽纳宏远者,惟高且显者为然。”
“揽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使用场景:
指代他人或机构包办缴纳赋税的行为。历史上多用于描述民间或官吏非法介入税收的案例。例如:
指广泛接纳或吸收事物或人才,强调包容性。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出处,可参考《元史》《明律》等相关文献。
揽纳(lǎn nà)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指的是广泛吸收、接纳、融合。它具有包容性的含义,表示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意见或文化,使之融入自己的领域。
揽(lǎn)的部首是扌,意为手,它是一个意义相关的部首。揽的总笔画数是12。
纳(nà)的部首是纟,意为红丝,也是一个意义相关的部首。纳的总笔画数是6。
揽纳是一个古老的词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已被广泛使用至今。在繁体字中,揽纳的写法分别是攬納。
在古代汉字中,揽和纳的写法稍有不同。揽的古代写法是攬,字形上加强了对手的握拿意象。纳的古代写法是納,字形上更加强调红纳细丝的形象。
1. 他是一位善于揽纳各种意见的领导者。
2. 这本书揽纳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观点。
1. 接纳:意味着主动容纳、接收某种观点、行为或人员。
2. 吸收:表示将外界的信息或事物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3. 融合:指将不同的事物或观点合并为一个整体。
包容、容纳、吸纳、纳入
拒绝、排斥、驱逐、抗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