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揽纳的意思、揽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揽纳的解释

(1).包揽代纳赋税。《元史·刑法志二》:“若仓官人吏等盗糶官粮,与揽纳飞钞同论。”《明律·户律·揽纳税粮》:“凡揽纳税粮者,杖六十。”《明史·邢宥传》:“姦民揽纳秋赋,置之法。”参见“ 揽户 ”。

(2).收揽容纳。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度地不广大,而揽纳宏远者,惟高且显者为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揽纳(lǎn nà)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指向包揽代缴赋税的行为。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背景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个人或中介机构代为包办、征收并缴纳赋税的行为。在古代社会,常见于民间代理人替纳税人向官府缴纳税粮或税款,从中谋取利益。

核心特征:

  1. 中介性:非纳税人直接缴纳,而是通过第三方代理。
  2. 营利性:代理人常通过克扣、浮收等手段赚取差价。
  3. 官方关联性:部分代理人与官府胥吏勾结,形成灰色利益链。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1. 起源:

    始于唐宋时期,常见于税粮征收。农户为逃避缴税繁琐流程,委托“揽纳人”代缴,后者借机加收手续费或克扣粮食。

    例:宋代《文献通考》载:“民户避催科之扰,委揽纳人代输,多被侵欺。”

  2. 明清发展:

    成为普遍现象,但被官府明令禁止。因揽纳人常与官吏串通,导致税收流失、农民负担加重。

    例:明代《大明律》规定:“凡揽纳税粮者,杖六十,钱财入官。”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使用场景

  1. 历史文献:

    多用于描述古代赋税制度弊端,如《宋史·食货志》:“州县吏胥与揽纳人勾结,病民最甚。”

  2. 学术研究:

    经济史、法制史领域常探讨其对古代财政与社会秩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揽纳:包揽代纳赋税。”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分析揽纳在宋明两代的运作模式及社会危害。

  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中华书局):

    详述揽纳与官民博弈关系(见第三章第二节)。

(注:因未提供可引用网页链接,此处仅标注权威出版物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揽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使用场景:

一、包揽代纳赋税

指代他人或机构包办缴纳赋税的行为。历史上多用于描述民间或官吏非法介入税收的案例。例如:

二、收揽容纳

指广泛接纳或吸收事物或人才,强调包容性。例如:

使用场景与补充说明

  1. 历史文献:常见于元明法律条文,如《明史·邢宥传》提及惩治“奸民揽纳秋赋”。
  2. 文学描述:多用于建筑或自然景观的比喻,强调包容性。
  3. 现代用法:此词现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或特定学术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出处,可参考《元史》《明律》等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书北地镳宫成准赤条精光出等春回大地辞力存命诋贱放大机妇竖拂云帚贡公喜害人虫酣游横金拖玉鹤膝蜂腰盒仗花院曶鼎货寶活无常精奥极心开营坎儿路口呆目瞪僚旧笠檐旅社埋剑盲听慢悠悠缪巧磨拖蹑屧牛种乾化前来鼽窒圈闭渠碗日彩三暗纱灯舌端月旦石榜施化书林榹桃素履晚甘侯玩器文疯衔胆栖冰喜蛋锡锭细工析缕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