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估的意思、散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估的解釋

晉 及 南朝 各代雜稅名。《隋書·食貨志》:“ 晉 自過 江 ,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歷 宋 、 齊 、 梁 、 陳 ,如此以為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估"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無直接收錄,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曆史文獻推演。該詞主要與古代商業稅收制度相關,特指針對零星小額交易征收的商稅。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散:取"零星、分散"之意(《說文解字》:散,雜肉也。引申為分離、分布)。
    • 估:古通"賈",指交易、市稅(《周禮·地官》注:估,稅也)。

      組合為"散估",指對非大宗、分散性交易行為的課稅。

  2. 曆史語境定義

    作為南朝至唐宋時期的稅制術語,"散估"指向市場小額交易征收的從價稅,區别于針對大宗商品的"輸估"。如《隋書·食貨志》載:"晉自過江…曆宋齊梁陳,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此處明确其征收對象為無契約的零星交易,稅率約4%。


二、制度背景與演變

  1. 起源與實施

    • 始于東晉"估稅"制(317-420年),分"輸估"(契約交易稅)與"散估"(非契約交易稅),為後世契稅雛形。
    • 南朝宋(420-479年)延續此制,擴征至民間小規模買賣,成為政府重要財源。
  2. 社會影響

    • 抑制民間交易:高稅率加重小商戶負擔,如《文獻通考·征榷考》批評"苛細傷民"。
    • 推動契約普及:商人傾向訂立文券以適用較低稅率的"輸估",間接促進商業規範化。

三、學術權威參考

  1. 古籍文獻

    • 《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載稅制原文 。
    • 《文獻通考·征榷考》評析曆代商稅得失 。
  2. 現代研究

    •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指出:"散估實為市稅之變相,反映官府對零散商業活動的管控"(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分析唐宋稅制轉型,提及散估殘餘形态 。

四、詞義現代延伸

當代學術讨論中,"散估"偶用于比喻碎片化經濟行為的稅收征管難題,但非常用詞彙。需注意其與"散官"(無實職官銜)、"估價"(價格評估)等近音詞的區别。

提示:該詞屬冷僻曆史術語,日常使用率極低。理解時應緊扣"零星交易稅"本義,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散估”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經濟史含義(主要義項)

定義:指東晉至南朝時期對財産交易征收的雜稅,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契稅形式。
曆史背景:東晉因戰争財政壓力,對奴婢、馬牛、田宅等交易征稅,分為兩種情形:

  1. 有文券交易:按交易額1萬錢征收4%稅(賣方3%,買方1%)。
  2. 無文券交易:按物品價值征收4%稅,稱為“散估”(見《隋書·食貨志》引文)。
    意義:标志着古代財産交易稅的制度化,對後世契稅發展有深遠影響。

二、現代引申含義(非主流用法)

少數資料将“散估”解釋為非正式估算,指基于經驗或直覺的粗略評估,常用于經濟預測、日常判斷等場景。但此類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字面聯想有關。

使用建議

學術或曆史讨論中應優先采用古代稅種釋義,而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并注明來源存疑。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山川半懂不懂辨别力并網簸錢曹屬闡辟踸踔陳久川遊蛋粉丁彊二道藩邦飛鳥使高着眼鲠欷貢椾古文經學駭恐寒膚禾麻恒說皇帝行寶灰釘疆壤江淹筆嚼舌嚼黃近屬酒正居句開箱倒籠客裡空窟伏老太婆曆載魯迅旅墳邈世偏差平正青馬清幽麝篝聖鑒神域詩聖四絶夙好鎖環湯粥淘瀉佻佻頽墉委權卧榻豈容酣睡無奈何兀臲夏羊稀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