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tification] 糾正;改正
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南史·劉穆之傳》
改正;糾正。《漢書·李尋傳》:“先帝大聖,深見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統,欲矯正之也。”《南史·劉穆之傳》:“ 穆之 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啟》:“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繇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 魯迅 《花邊文學·看書瑣記(三)》:“用筆的人以為一做批評家,便可以高踞文壇,所以速成和亂評的也不少,但要矯正這風氣,是須用批評的批評的。”
“矯正”是一個多領域通用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幹預手段使事物恢複到正常或理想狀态。以下從基本含義、應用領域等方面詳細解釋:
糾正錯誤
指對偏差、過失或錯誤進行修正。例如“矯正發音”“矯正錯誤觀點”。
文獻引用:漢代《漢書》和南朝《南史》中已出現該用法,如“矯正末流”(《南史·劉穆之傳》)。
動态過程
強調主動幹預和調整,如“通過心理治療矯正行為模式”。
司法與社會工作
在犯罪預防和改造中,指通過教育、心理疏導等手段幫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會。
醫學領域
教育與技術
包括糾正發音、調整設備參數等,如“矯正視力需佩戴眼鏡”。
如需了解特定領域的矯正方法(如牙齒矯正流程),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
“矯正”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糾正、改正錯誤或不良的行為或思想,使之回歸正軌或符合正确的标準。
“矯正”的主要部首是“矢”(shǐ),總共有12個筆畫。
“矯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和《公羊傳》等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矯正”拆分為“矯”和“正”兩個獨立的漢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矯”字的上部是一個象征弓的部分,下部是一個象征箭的部分,形狀象征了彎曲的弓箭;“正”字則由“一”和“正”組成,表示一根垂直的直線表示正直、正義。
1. 他通過嚴格的監管和教育,最終矯正了自己的不良行為。
2. 這個計劃旨在矯正過去的錯誤,确保未來發展的正确方向。
矯正力、矯正性、矯正器、矯正術等
糾正、改正、調整
錯誤、偏差、扭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