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矛的意思、戈矛的詳細解釋
戈矛的解釋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漢 張衡 《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後漢書·孔融傳》:“ 建安 元年,為 袁譚 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隱幾讀書,談笑自若。” 清 顧炎武 《廣昌道中》詩之一:“出車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軍隊。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此府雄且大,騰淩盡戈矛。”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三折:“喒囑付您箇 張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統戈矛,今番不是強誇口。”
(3).戰争;沖突。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遠侯 。”《金6*瓶6*梅詞話》第一回:“雨意雲情不遂謀,心中誰信起戈矛。” 清 孫枝蔚 《譏老翁》詩:“豈無貧親戚,視之若贅瘤。還聞骨肉間,往往生戈矛。”
詞語分解
- 戈的解釋 戈 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幹(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矛的解釋 矛 á 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頭。 盾 筆畫數:; 部首:矛;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戈矛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戈矛”是古代中國軍事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戈矛是兩種古代冷兵器的合稱:
- 戈:長柄兵器,前端呈橫向彎曲刃,主要用于勾割和啄擊。
- 矛:長杆刺擊兵器,尖端銳利,適用于直線刺殺。
二、引申含義
-
泛指兵器
常被用來代指所有武器,如《詩經·秦風·無衣》中“修我戈矛”即表示整備武器。
-
象征軍事力量
可指代武士、軍隊,如唐代韓愈詩句“騰淩盡戈矛”形容軍隊的威勢。
-
隱喻戰争沖突
用于描述戰争或矛盾鬥争,如清代詩句“骨肉間生戈矛”比喻内部沖突。
三、曆史演變
- 車戰時代:商周時期,戈因適合戰車交錯時的勾啄動作成為主流兵器。
- 步兵興起:戰國後矛因更適合步兵刺擊逐漸取代戈,漢代鐵矛普及後成為主要武器。
四、文化引用案例
- 《後漢書》記載孔融被圍時“戈矛内接”,形容戰況激烈。
- 明代小說《金瓶梅》用“心中起戈矛”暗指人際矛盾。
補充說明
現代成語“大動幹戈”仍保留其戰争隱喻。戈矛雖已退出實戰,但在考古、文學、武術等領域仍具研究價值。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發展脈絡或兵器形制對比,可參考軍事史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戈矛:這個詞的意思是古代兵器,“戈”指的是一種長柄上有尖刃的兵器,“矛”則指的是一種短柄上有鋒銳頭部的兵器。它們常用于戰争和狩獵。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戈”和“矛”,分别代表兵器的兩種不同形式。它的筆畫數分别為“戈”-4畫,“矛”-5畫。
來源:《戈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是古代文字的一部分,用來描述兵器。
繁體:《戈矛》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中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戈和矛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篆書、隸書等古代字體中,可能有一些變體和差異。但總體上,戈和矛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字體相似。
例句:1. 古代士兵手持戈矛,勇敢地沖向敵人。
2. 這個博物館裡展示了很多古代的戈矛。
組詞:戈矛并不常用于組成其他詞語,它本身已經是一個獨立的詞彙,表示特定的兵器類型。
近義詞:戈矛的近義詞可以是戈,長戈,矛等詞彙,它們都表示古代兵器。
反義詞:戈矛的反義詞可以是弓箭,刀劍等詞彙,它們表示不同種類的武器。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