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傳的意思、符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傳的解釋

(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門關。《墨子·號令》:“諸城門若亭,謹候視往來行者符,符傳疑,若無符,皆詣縣廷言,請問其所使。” 孫诒讓 間诂:“《周禮·司關》有‘節傳’, 鄭 注雲:‘傳,如今移過所文書。’《釋名·釋書契》雲:‘過所或曰傳。傳,轉也,轉移所求執以為信也。’ 崔豹 《古今注》雲:‘凡傳,皆以木為之,長五寸,書符信於上,又以一闆封之,皆封以禦史印章,所以為信也。’” 岑仲勉 簡注:“即護照或通行證。”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四:“以其受異氣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賈販,無關繻、符傳、租稅之賦。”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四節:“私商貨物經官府允準,給予符傳,也得與外國人貿易。”

(2).指兵符。《後漢書·窦固傳》:“明年,復出 玉門 擊 西域 ,詔 耿秉 及騎都尉 劉張 皆去符傳以屬 固 。”《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傳皆合之以為信。符,兵符也……此傳蓋亦行兵所用以為信,非度關所用之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傳(fú chuán)是古代中國用于證明身份、傳遞命令或通過關隘的官方憑證,屬于重要的行政與軍事文書。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通行憑證

    指古代過關卡、驿站、城門時查驗的官方證明文件,通常由竹木、金屬或玉制成,刻有文字并剖分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查驗時需合符方可通行。功能類似現代護照或通行證。

  2. 命令文書

    在軍事或行政體系中,"符傳"特指朝廷或上級機構下達的書面指令,如調兵遣将的兵符、派遣使節的文書等,具有法律效力。


二、功能與形制

  1. 材質與形制

    早期多為竹木簡牍(如漢簡中的"傳信"),後發展出銅虎符、玉節等。重要符傳會加蓋官印,并注明持有人身份、事由及有效期。

    示例:漢代"張掖都尉棨信"(絲帛通行證)即為符傳實物。

  2. 使用場景

    • 行政通關:官吏公務出行、物資運輸需持"傳"。
    • 軍事調令:如戰國虎符需與诏書配套使用。
    • 外交憑證:使者持節符代表國家行使職權。

三、曆史演變

"符傳"制度始于周代,秦漢時期規範化,唐代逐漸被"過所""公驗"取代。其嚴格的管理體系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對人員流動的控制,也是早期身份認證制度的雛形。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簡帛研究》
  4.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文書展》

(注:因知識庫限制未提供網頁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權威學術平台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符傳”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古代出入門關的憑證

符傳是古代符信的一種,主要用于出入城門或關隘的通行證明。根據《墨子·號令》記載,城門守衛需嚴格查驗往來行人的符傳,若發現可疑或缺失,需上報官府。其形制多為木制,長約五寸,上刻符信并加蓋禦史印章,類似後世的“過所文書”(通行證)。

2.指代兵符

符傳也指調遣軍隊的兵符,是軍事指揮權的象征。例如《搜神記》中提到符傳與租稅、賦役并列,說明其作為軍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補充信息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墨子》《周禮》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笨拙步兵不踰時不做肉稱警愁陣辭禍厝手彫篆地下建築物貳正法橋風訊瀵泉附載公婿公孫廣盱滾催國費涵泳黑眚黑犀後滾翻慧雅箭笴绛符精稗進手金獸符齎怒餽饟勒迫連叢良會理業沒把臂棉鞋逆浪龐眉皓首骈肩累踵暴骨墝瘠麡牀契刀妾侍瓊琯缺盆山蟲山環侍枕托陀徒長偉識文麗溫暾無他舞靴吳中四士鄉鄙消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