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语lava的音译。古 印度 计时单位。也译作“罗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腊缚,旧经中作罗婆,六十怛杀那为一罗婆。”
“腊缚”一词有两种不同来源的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梵语计时单位(传统权威解释)
源于梵语“lava”的音译,是古印度时间计量体系中的单位。根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换算关系为:
$$
1 text{牟呼栗多} = 30 text{腊缚}
1 text{腊缚} = 60 text{呾刹那}
1 text{呾刹那} = 120 text{刹那}
$$
按此推算,1腊缚约等于现代2.4分钟(注:佛经中“一昼夜”为30牟呼栗多,即24小时)。
二、现代附会的成语解释(低权威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3)将其拆解为“腊”(农历十二月)与“缚”(束缚),释义为“对旧俗的固守”。此解释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人根据字面衍生的含义,需谨慎使用。
建议:在涉及佛教、历史文献时,优先采用第一种释义;若在当代文学或口语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第二种引申义。
《腊缚》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把腊肉用细麻线或棕榈叶等束缚起来。
《腊缚》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肉部)和“缶”(缶部),总共由15画构成。
《腊缚》的来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农历十二月,人们通常会屠宰猪等家畜,将肉制成腊肉,然后用线或细带束缚。这样可以使腊肉保持形状,方便储存与食用。
《腊缚》的繁体写法为「臘縛」。
根据古代文字的形态演变,以避免繁琐,腊字的古写法只需用“月”字与“库”字合称以代替,而缚字的古写可以用“缶”与“犬”组合来写。
1. 农历年末,家里的腊肉会被细麻线腊缚起来。
2. 她用棕榈叶将腊肉腊缚起来,以便储存。
1. 腊肉
2. 腊月
3. 缚捆
4. 缚紧
束缚、捆绑、缚
解缚、放松、释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