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哭昭陵的意思、哭昭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哭昭陵的解釋

唐 制,臣民有冤者,可到 昭陵 ( 太宗 墓)哭訴。 唐 李洞 逸句:“公道此時如不得, 昭陵 慟哭一生休。”後因以“哭昭陵”為哭訴冤恨之典。 宋 陸遊 《遣懷》詩:“積憤有時歌 易水 ,孤忠無路哭 昭陵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哭昭陵”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字面意思指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前哭泣,引申為表達對逝去盛世或理想時代的深切哀悼和懷念。該詞常用于文學和口語中,象征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情感。

從詞典角度解析,“哭昭陵”的核心含義包括:

其出處可追溯至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杜甫在《哀江頭》一詩中寫道:“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昭陵石馬夜半嘶,風悲日曛哭聲哀。”這裡,“哭昭陵”以象征手法,抒發詩人對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的哀痛,體現了對國家命運和個人理想的深切關懷。

在權威漢語詞典中,該詞被收錄并解釋。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該詞典将“哭昭陵”定義為“對逝去盛世的悲悼”,并引用杜甫詩作為經典用例。此外,曆史文獻如《舊唐書》也間接記載了昭陵的文化象征意義,強化了該詞的權威背景。

使用“哭昭陵”時,需注意其情感色彩較重,多用于文學、曆史讨論或修辭表達,避免在輕松場合誤用。其文化内涵使其成為漢語中表達懷古傷今的典型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哭昭陵”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曆史典故,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和文學象征,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哭昭陵”指唐代臣民若有冤情未申,可到唐太宗的昭陵前哭訴。這一制度逐漸演變為文學中的比喻,象征對冤屈或不平的申訴,如宋代陸遊詩句“孤忠無路哭昭陵”即借用此典表達忠臣無處訴冤的悲憤。

曆史背景與出處

  1. 制度起源:唐代規定昭陵(唐太宗陵墓)可作為臣民申冤的場所,源于唐太宗以“納谏”著稱,後世将其陵墓視為公正的象征。
  2. 文學化用:唐代詩人李洞在逸句中寫道:“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首次将“哭昭陵”與伸冤關聯;宋代陸遊、辛棄疾等文人亦常用此典寄托憂國之情。

用法與引申

需注意的誤解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哭昭陵”解釋為“悼念逝者痛哭”,此說法不準确。該詞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申冤”展開,與悼亡無關。

總結來看,“哭昭陵”承載了古代司法文化與文人精神訴求的雙重意象,是研究唐代制度與古典文學關聯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幫狗吃食暴卒怭怭碧瓐不亦朝欷暮唶成覸闖見出人刺兒頭刺鬧答茬兒搭夥擔綱刀抹大仙大衆語文鳳轎風閃黼裳富力幹當人格扇廣播冠雀慣事含咽河清三日剪刀拐加強箕風筋角稷星掘閲稛載困惾蘭槐痨瘵領率鸾膠買爵埋首忙祥秘妙畔岸強近前料親母泉骨群藝孺兒乳聲乳氣上旨史侯市聚探捕恬惰提箱物盡其用無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