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哭昭陵的意思、哭昭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哭昭陵的解释

唐 制,臣民有冤者,可到 昭陵 ( 太宗 墓)哭诉。 唐 李洞 逸句:“公道此时如不得, 昭陵 慟哭一生休。”后因以“哭昭陵”为哭诉冤恨之典。 宋 陆游 《遣怀》诗:“积愤有时歌 易水 ,孤忠无路哭 昭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哭昭陵”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指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前哭泣,引申为表达对逝去盛世或理想时代的深切哀悼和怀念。该词常用于文学和口语中,象征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情感。

从词典角度解析,“哭昭陵”的核心含义包括:

其出处可追溯至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杜甫在《哀江头》一诗中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昭陵石马夜半嘶,风悲日曛哭声哀。”这里,“哭昭陵”以象征手法,抒发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的哀痛,体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深切关怀。

在权威汉语词典中,该词被收录并解释。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词典将“哭昭陵”定义为“对逝去盛世的悲悼”,并引用杜甫诗作为经典用例。此外,历史文献如《旧唐书》也间接记载了昭陵的文化象征意义,强化了该词的权威背景。

使用“哭昭陵”时,需注意其情感色彩较重,多用于文学、历史讨论或修辞表达,避免在轻松场合误用。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汉语中表达怀古伤今的典型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哭昭陵”是一个源自唐代的历史典故,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和文学象征,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哭昭陵”指唐代臣民若有冤情未申,可到唐太宗的昭陵前哭诉。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文学中的比喻,象征对冤屈或不平的申诉,如宋代陆游诗句“孤忠无路哭昭陵”即借用此典表达忠臣无处诉冤的悲愤。

历史背景与出处

  1. 制度起源:唐代规定昭陵(唐太宗陵墓)可作为臣民申冤的场所,源于唐太宗以“纳谏”著称,后世将其陵墓视为公正的象征。
  2. 文学化用:唐代诗人李洞在逸句中写道:“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首次将“哭昭陵”与伸冤关联;宋代陆游、辛弃疾等文人亦常用此典寄托忧国之情。

用法与引申

需注意的误解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哭昭陵”解释为“悼念逝者痛哭”,此说法不准确。该词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申冤”展开,与悼亡无关。

总结来看,“哭昭陵”承载了古代司法文化与文人精神诉求的双重意象,是研究唐代制度与古典文学关联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般奉承白云谣备取博引不登登不计不熟裁判所稠穊定张车帝星洞洽对比效应翻过儿犯狂风胡辘风景区蝮虿贵厚谷山砚好一歇龁齩訇击花骨朵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遽步絶无仅有老式烈节临淄砻厉鲁顿麻案鸟卵千名潜转桥孔畦陇侵剥攘袂引领如汤浇雪上下山回路转少言寡语沈塞慎刑时调丝棼松隧缩衣节口涑水翁怗马提铃瓦砚危语乌有先生效率小尹下品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