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火。 唐 李贺 《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三:“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 王琦 汇解:“天时尚暗,故宫官烧蜡以照其行,而飞烬污触粉面也。”
“蜡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和文学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蜡火”拼音为là huǒ,字面意思指蜡烛燃烧时发出的火焰,即“蜡烛火”。古代常以蜡为照明材料,因此该词多用于描述烛光场景。
唐代诗人李贺在《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三中写道:“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
此句描绘了宫人点燃蜡烛照明时,飞溅的灰烬沾染了妆容的情景。王琦注解指出,诗中“蜡火”既指实际照明用途,也暗含天色未明、环境幽暗的意境,赋予词汇文学色彩。
在古汉语语境中,“蜡火”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烛光,还可象征:
现代汉语中,“蜡火”一词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赏析或特定修辞场景。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解析,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蜡火(là huǒ)是一个常用的词语,指的是用蜡燃烧的火焰。它也可以比喻温暖的光芒或短暂的光辉。
蜡火的拆分部首是虫和火,分别表示“虫类”和“火焰”。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蜡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至乐》: “ 下舆而蹙邑。”。后来也出现在其他文献中。这个词形容的是蜡烛燃烧后的光芒,以及过去夜晚人们用蜡烛明亮的光。
蜡火的繁体字是蜡火。
古代汉字写蜡火有多种不同写法,如“蠟火”、“蠟燭光”等。这些写法中,“蠟”是指蜡烛,字形与“蜡”相似,而“光”表示火焰的光芒。
1. 夜晚,他点燃了蜡火,把屋子照得明亮。
2. 在寒冷的冬夜,蜡火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温暖。
蜡块、蜡烛、蜡烛光、蜡烛台
烛火、灯火
黑暗、无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