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樹所生的嫩芽。喻老夫得少妻。 漢 王粲 《出婦賦》:“君不篤兮終始,樂枯荑兮一時。”參見“ 枯楊生稊 ”。
(2).枯萎之稗草。借指荒蕪之地。 晉 劉琨 《勸進表》:“則所謂生繁華於枯荑,育豐肌於朽骨。神人獲安,無不幸甚。”
枯荑(kū t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說文解字》釋為“槀也”,引申為幹涸、衰敗之意。
原指草木初生的嫩芽。《說文解字》載:“荑,艸也”,後特指柔嫩的新枝,如《詩經·邶風》中“手如柔荑”即形容纖嫩如初生草莖。
二字組合後,“枯荑”字面意為枯萎的嫩芽,隱喻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
指幹枯的草木嫩枝,強調植物因自然凋零或外力摧折而失去生機。如《齊民要術》載:“木有枯荑,則斧斤以時”,描述枯枝需及時修剪以護林木。
在古典詩文中多喻指美好事物的消逝或人生無常。例如:
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枯荑橫路,敗葉滿蹊。”
以“枯荑”渲染荒園蕭瑟,暗含家國衰頹之痛。
道家思想中,“枯荑”被賦予生死循環的象征。如《莊子》借草木“方生方死”之理,喻示榮枯互為因果的自然法則。
“八月萑葦,蠶月條桑……猗彼女桑”鄭玄箋:“女桑,荑桑也。”此處“荑”指柔桑嫩枝,反向印證“枯荑”之生命對立意象。
“荑者,始生之貌”,釋“荑”為新生狀态,與“枯”形成鮮明對比,強化詞彙張力。
參考資料:
“枯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修辭場景。其雙重含義均通過自然物象隱喻社會或環境狀态,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描述生态破壞可用“枯荑”指代土地貧瘠,而年齡差距大的婚姻則需注意語境是否適用。
報複跋提河八賢漕标嘗湯戲顫音瞋菌沖年毳羽雕栾绮節輔國膚陋溝封過頭拐杖緩歌黃石疆度剪絶徼恩竭心京花經商景昃進退存亡九尾龜劇月老腔涼幽幽吏曹令儀籠裡抓雞麥丹蕈沒戲明亮亮民紀虐焰弄巧反拙前截兒窮袴齊纨山縣石奴水銀柱戍将舜日堯天寺寝嘶嘶梃棒同號甕菜文溆子汙君賢臣響闆相憐小號校肄歇鞍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