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树所生的嫩芽。喻老夫得少妻。 汉 王粲 《出妇赋》:“君不篤兮终始,乐枯荑兮一时。”参见“ 枯杨生稊 ”。
(2).枯萎之稗草。借指荒芜之地。 晋 刘琨 《劝进表》:“则所谓生繁华於枯荑,育丰肌於朽骨。神人获安,无不幸甚。”
“枯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学或特定修辞场景。其双重含义均通过自然物象隐喻社会或环境状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例如,描述生态破坏可用“枯荑”指代土地贫瘠,而年龄差距大的婚姻则需注意语境是否适用。
《枯荑》可以指代一种农作物,即指稻谷收割后剩下的秸秆或稻草。该词也可引申为荒凉、干燥的土地或庄稼。
《枯荑》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艺,分别代表木头和植物,共有10个笔画。
《枯荑》作为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来源较早,可追溯到古代。这个词语在古文献中经常出现,如《诗经·秦风·汝南》中的“黍苗苗于田,未宜乘此船。”就有使用到“枯荑”的字眼。
《枯荑》在繁体中被写作「枯薪」,薪意味着木柴。
根据古代对《枯荑》这个词的描写和记录,古时候的《枯荑》汉字写法是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的。它由「|」和「艹」组成,表达了阳光下的稻草枯瘦的状态。
1. 农民们将稻谷收割后的枯荑用来做成饲料。
2. 那片土地因为长期干旱,已变成了一片枯荑之地。
1. 枯竹:指稻谷或其他植物干枯后变成的竹子。
2. 枯萎:指植物由于缺水或长时间不得到养分而失去生机。
3. 枯燥:指事物干燥乏味,毫无生气。
1. 稻草:指稻谷收割后的秸秆。
2. 茫荒:指干燥贫瘠的土地。
3. 荒凉:指荒芜、荒废的状态。
1. 繁华:指热闹繁忙、富饶多产。
2. 茂盛:指植物生长旺盛、繁茂。
3. 蓬勃: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