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小宛》:“握粟出蔔,是何能穀。” 鄭玄 箋:“但持粟行蔔,求其勝負。”後用以指祈求神明護佑,去兇賜吉。《三國志·魏志·陶謙傳》“ 廣陵 太守 琅邪 趙昱 , 徐方 名士也,以忠直見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 昱 年十三,母嘗病,經涉三月。 昱 慘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蔔,祈禱泣血,鄉黨稱其孝。”亦省作“ 握粟 ”。 清 黃宗羲 《高古處府君墓表》:“有所疑者,待君而決。君亦間應握粟之求,無不奇驗。”
“握粟出蔔”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占卜問卦的行為,其字面與引申含義如下:
此行為源于古人以實物酬謝蔔者的習俗,粟米象征酬金或祭品,常見于先秦占卜文化。
該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宛》:
“握粟出蔔,自何能穀?”(手持粟米去占卜,怎知自己能否吉祥?)
此句表達了對占卜結果的疑慮,暗含命運難測之意。
權威文獻解析:
反映先秦時期“以物易蔔”的民間信仰,粟米因易得且象征生計,成為平民占卜的常見酬勞。
原詩句“自何能穀”透露出對占卜效用的質疑,引申為對命運無常的困惑,或對不可控事物的憂慮。
如宋代文人筆記常以“握粟問卜”喻指盲目求助神秘力量,暗含批判意味(例:《鶴林玉露》)。
“遇事便握粟出蔔,不如理性謀劃” —— 強調主動應對而非依賴占卜。
多用于解讀《詩經》或研究先秦民俗,如“握粟出蔔體現了庶民的信仰方式”。
學術參考文獻:
“握粟出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出處與基本釋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小宛》中的“握粟出蔔,是何能谷”, 鄭玄注解為“持粟行蔔,求其勝負”,即手持粟米進行占卜,祈求神明判斷吉兇。後引申為通過占卜祈求神明護佑、趨吉避兇的行為。
二、典故與用法
三國時期廣陵太守趙昱的孝行故事是典型用例:他因母親患病三月,日夜侍奉,“握粟出蔔,祈禱泣血”,最終鄉黨贊其孝心。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賓語,含褒義色彩,結構為偏正式。
三、語言特征
總結
此成語承載古代占卜文化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等典籍記載。
百獸率舞半空嘲薄車瓦吹煙鹑鴽疵賤打對仗蹈禍刀頭獨學方馳浮雜割禮狗屎光像诂诂蚩蚩過輩憨獃轟铿薨逝環絙奂奂慧骨或問肩部機廷霁雪聚落恪慎來日大難老賣靈枝柳菌留台籠毂鹿劍毛毳貓冬妙靡迷疊銘功珉珣末命晴熱青台齊雲船乳節三男子侍護水煤氣水鏽順服肆橫食監訴白談鋒攤書同枕違強淩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