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雠的意思、敵雠的詳細解釋
敵雠的解釋
仇敵。《書·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讎。” 漢 王符 《潛夫論·述赦》:“古者惟始受命之君,承大亂之極,被前王之惡,其民乃并為敵讎。” 清 劉大櫆 《颍州府通判呂君墓表》:“州民 吳 姓,被殺野田,莫知敵讎,株連逮繫,殆數十人。”
詞語分解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 雠的解釋 雠 (讎) ó 校對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對并加以考證)。 同“仇”。 同等:“史高與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給價。 應對:雠問(辯駁問難)。 古同“酬”,酬酢。 筆畫數:; 部首:隹;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敵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音
dí chóu(拼音)
詞義解析
由兩個近義字組成:
- 敵:指敵對的人或勢力
- 雠:同“仇”,表示深切的怨恨()
基本含義
指代敵人和仇敵的複合概念,強調雙方存在不可調矛盾與對立關系,常伴隨激烈對抗行為。
使用場景
- 曆史/戰争描述:如“兩國結為敵雠,征戰百年”
- 文學修辭:用于強化敵對關系的描寫,如“視若敵雠”
- 政治語境:形容立場完全對立的團體或意識形态
延伸特點
- 比單獨使用“敵”或“仇”更具情感強度
- 常見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 可作名詞或形容詞(如“敵雠關系”)
注:該詞屬于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仇敵”或“死敵”等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敵雠(dí chí)的意思是指敵對的對手或仇敵。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敵:部首是「攵」,共11畫。
- 雠:部首是「隹」,共17畫。
敵雠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據研究其出現于《左傳》一書中,古時被用來形容敵對或敵視關系。在繁體字中,「雠」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寫字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敵雠一詞在古代的寫法中是相對穩定的。對于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提供詳細信息。
以下是敵雠一詞的例句:「兩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敵雠關系,但最近開始進行外交接觸。」
敵雠的組詞包括敵對、敵視等。近義詞有仇敵、對手。反義詞有友好、同盟。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