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銷毀銅錢以鑄銅器,并收繳銅器。 金 元好問 《中州集·蔡太常珪》:“ 正隆 三年銅禁行,官得 三代 以來鼎鐘彜器,無慮千數。”《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前後銅禁,行之不嚴,殆成虛文。”
“銅禁”一詞在曆史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定義與用途
銅禁是西周時期用于祭祀、宴飨時擺放酒器的禮制案幾,形似現代茶幾。其名稱源于周朝禁酒令,《儀禮》注“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
曆史背景
周滅商後,周公旦頒布《酒诰》,規定僅在祭祀時可適量飲酒,銅禁作為警示工具應運而生。周天子僅賜予同姓諸侯及三公,象征身份與禮制約束。
考古與工藝
出土銅禁多成套伴隨酒器(如柉禁十三器),部分采用失蠟法鑄造,代表早期精密青銅工藝。陝西石鼓山銅禁飾有夔龍紋、雷紋,被列為廉政文物,強調反腐寓意。
指禁止熔毀銅錢鑄造銅器并收繳銅器的政令,多見于宋金時期:
“銅禁”既可指西周禮器(實物+禁酒象征),亦可指古代銅器管控政策。兩種含義分别對應不同曆史背景,需結合具體文獻或文物分析。
《銅禁》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器具,用于監禁罪犯或囚禁政治犯。這種器具通常由銅質制成,有嚴密的結構,以限制囚犯的行動。
《銅禁》包含兩個部首:金(钅)和禾。其中,“金”是指銅的金屬元素,起到語義指示的作用,“禾”表示禾苗或稻谷。根據四角號碼,部首“金”的筆畫數為8,部首“禾”的筆畫數為5。
《銅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社會,銅禁被廣泛用于拘禁和鎮壓政治犯。銅禁常常設計為封閉的小空間,囚犯被遺棄在其中,以遭受肉體和心理上的折磨。這種刑罰手段的殘酷和不人道性在現代已經遭到否定。
《銅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銅禁」。
《銅禁》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漢字「銅」的古代寫法包括「銅」、「銅」等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有所差異。而「禁」的古代寫法中有「禁」、「禁」等變體。
1. 他被關進了銅禁,度過了漫長而痛苦的歲月。
2. 古代的銅禁是一種殘酷的刑具,人們已經将其淘汰多年。
1. 銅杯
2. 銅礦
3. 銅器
4. 禁锢
5. 禁閉
禁固、監禁、監禁、關押
釋放、開放、自由、解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