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rrency]∶作為交易媒介正在流通的某些東西,如硬币、政府紙币、銀行券
(2) [stiff]∶可流通的紙币
(3) [exchange of goods]∶交換貨物
(1).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币。《管子·輕重乙》:“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魏書·食貨志》:“以為‘ 太和 五銖’,乃大 魏 之通貨。” 毛6*澤6*東 《為争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争》:“財政收支接近6*平衡,通貨停止膨脹和物價趨向穩定。”
(2).交換商貨。《史記·管晏列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商賈者,以通貨為本。”《後漢書·孔奮傳》:“通貨 羌 胡 ,市日四合。”
(3).流通的商貨。 唐 劉禹錫 《令狐相公見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聲》詩:“四面諸侯瞻節制,八方通貨溢河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貨漢語 快速查詢。
通貨(tōnghuò)是現代漢語中的經濟學術語,其核心含義指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在商品流通中普遍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即法定貨币。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參考:
法定流通貨币
指由國家統一發行、具有強制流通力的貨币形式,包括紙币、硬币等實物形态。其價值由國家信用擔保,用于商品交換、債務清償等經濟活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10頁。
經濟學專義
在宏觀經濟中,通貨指實際流通中的貨币總量(M0),即流通中的現金(紙币+硬币),不包括存款等信用貨币。
來源:《經濟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7年。
“通”意為“普遍、流通”,“貨”指“商品、貨币”,組合後強調貨币的流通職能。
古代文獻中“通貨”泛指可流通的財物(如《史記·貨殖列傳》),現代專指法定貨币。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2341頁。
貨币(currency)是廣義概念,包含存款等形态;通貨特指流通中的現金(cash in circulation)。
指因流通中貨币量過剩或不足引發的物價持續波動現象。
來源:《金融學大辭典》,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
“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在商品交換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流通中現金(M0)是通貨的統計口徑,包括公衆手持現金及銀行庫存現金。”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官網《貨币政策執行報告》術語表。
注:因詞典類内容無直接可引用的線上鍊接,建議參考紙質權威辭書或國家機構發布的規範術語庫以符合要求。
通貨是經濟學中描述流通貨币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通貨指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币總稱,包括紙币、硬币等實體貨币,以及活期存款、支票、銀行本票等可快速兌換的信用工具。它由國家或地區法定機構發行,如人民币、美元、歐元等。
古代文獻如《史記》已記載“通貨積財”的貿易概念,現代則強調其法定性和流通性。通貨穩定性取決于貨币發行量與實際需求的平衡,若超發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通貨過量供應會導緻貨币貶值、物價持續上漲,即通貨膨脹。這與局部物價波動不同,需通過貨币政策調控。
如需進一步了解通貨分類或經濟影響,可參考權威經濟學術資源。
白苋吃累觸礁脆管道考道路藉藉凋瘵地機砥節厲行法曹發髢非駁風口鳳書佛爺歌嘯骨豽號噭河渎禾鈎厚厚畫到滑膩膩昏黝檢察長江裔鷮息交響曲進行金選救水苴稭潰墜昆山調擴大會議亮詧廉廉骊翰羅郭埋天怨地謬幽努嘴胖唇淺闇旗靡轍亂僧館閃倐鼪鼯之徑收索私贓唐帕唯所欲為文書房卧起霧露無論如何誤植巫支祁下界閑疊蟹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