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俘虜而被進獻。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四:“有司候 昶 至闕,令銜璧俘獻于太廟一切罷之。”
“俘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xiàn,其核心含義為“作為俘虜而被進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文獻: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卷四記載:“有司候昶至阙,令銜璧俘獻于太廟一切罷之。”
此句描述戰敗者(昶)被作為俘虜進獻至太廟的儀式,後因故取消。
語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勝利後,通過獻俘儀式彰顯功績或威懾敵方,屬于軍事與禮儀結合的詞彙。
“俘獻”是古代漢語中具有軍事與禮儀雙重色彩的詞彙,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玉壺清話》《周禮》等文獻。
俘獻:指敵軍将領或士兵被俘虜并被獻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俘:部首人,總筆畫9畫。
獻:部首犬,總筆畫11畫。
來源:
《俘獻》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曆史文獻。其中《史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曆史記載之一。該詞常用于描述戰争中的捕獲和獻俘的情況,反映了古代戰争時期的特殊背景和文化内涵。
繁體:俘獻。
古時候漢字寫法:
俘獻這兩個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例句:
1. 在戰鬥中,我軍成功俘獻了敵軍的将領。
2. 這個部落的首領被我們的勇士俘獻了。
組詞:
俘虜、獻俘、戰俘、俘獲、俘擄。
近義詞:
俘虜、戰俘、俘獲
反義詞:
釋放、解救、放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