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昆腔的意思、昆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昆腔的解释

亦称“ 崑山腔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声腔及剧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特点:

一、历史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昆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最初是当地民间流行的清唱腔调,称“昆山腔”。明嘉靖年间(1522-1566),音乐家魏良辅融合弋阳腔、海盐腔及北曲特点,革新唱法,形成细腻婉转的“水磨调”,奠定了昆腔的声腔体系。

  2. 成熟与传播
    明代万历年间,昆腔通过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从清唱发展为舞台表演,逐渐成为全国性剧种,并取代弋阳腔在北京的地位。清中叶前,昆腔达到鼎盛,被誉为“官腔”。

二、艺术特点

  1. 唱腔与音乐
    昆腔以“水磨调”著称,旋律婉转悠长,节奏舒缓,注重咬字与音韵,讲究“以字行腔”。伴奏乐器以曲笛为核心,辅以笙、琵琶、三弦等,形成典雅的音乐风格。

  2. 表演形式
    表演融合唱、念、做、打,动作细腻且与舞蹈结合紧密,抒情性强。剧本多采用文人创作的传奇,如《牡丹亭》《长生殿》等,文学价值极高。

三、影响与地位

四、现状与流派

清代中叶后逐渐衰落,但仍有南昆(江南)、北昆(北京)、湘昆(湖南)、永昆(温州)等流派传承至今。当代专业院团通过改编传统剧目与创新演出形式延续其生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昆腔的经典剧目或具体表演技巧,可参考权威戏曲研究资料或观看昆曲演出。

网络扩展解释二

昆腔

昆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流派,最早产生于明代,流传至今,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盛行。以下是关于昆腔的相关信息:

词义解释

昆腔是一种戏曲的名字,泛指源自昆明的腔调和唱腔。

拆分部首和笔画

昆腔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和肉字旁,分别是日和⺼。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来源和发展

昆腔起源于明代,当时主要流传于昆明一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后来随着演员的迁徙和传承,昆腔逐渐传播到中国南方的其他地区,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繁体

昆腔的繁体字写法为「崑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昆腔的写法没有改变,仍然是「昆腔」。

例句

他在学校里学习了昆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昆剧演员。

组词

昆腔+演员、昆腔+唱段、昆腔+舞台、昆腔+传承

近义词

昆曲、昆腔戏

反义词

京剧、豫剧

别人正在浏览...

拔寨不因人热惭恻颤袅蠢坌村郭贩客風通道會凤臆粉花赶露寒英和鬨衡阳雁断红春懽伯黄千叶俭克叫板娇脆贾用鲸工船救过不给九街絶丽浚湍拘守跼天客礼狂蹶漏板露尘麻刀漫烂南北人霓帔撁五挂四巧诋七步成诗权族乳孩儿散馆绅士派头,绅士气,绅士风度射圃收发枢括四奸谈空说有潬潬替己蹄足同义字罔生玩令温庐问题无失武卫闲游消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