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顱”。剃去頭發,光頭。 明 邵璨 《香囊記·起兵》:“皤皤娑娑,髠顱擾擾舞番童;絡絡繹繹,搥髻紛紛走胡婦。”
“髡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髡顱(拼音:kūn lú)指剃去頭發的刑罰或行為,常與古代酷刑相關。該詞由“髡”(剃發)和“顱”(頭骨,代指頭部)組成,字面含義為“剃光頭”。
作為刑罰
在古代,剃發(髡刑)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懲罰,多用于輕罪犯或奴隸,如《周禮》記載“髡者使守積”。後來逐漸演變為與其他酷刑結合使用,如“髡鉗”(剃發并戴刑具)。
文學與曆史用例
明代戲曲《香囊記·起兵》中描述:“髠顱擾擾舞番童”,此處“髡顱”指剃發的異族形象,反映古代對不同族群發式的描寫。
引申含義
該詞也隱含“殘酷”和“貶損”之意,如形容虐待或侮辱性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香囊記》原文或古代刑罰相關典籍(參考來源:)。
《髡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剃去頭髮。其中,"髡"是指剃去頭髮的動作,"顱"則是頭顱的意思。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一種刑罰方式,叫做髡刑。在古代社會,當犯人犯下重罪或叛國之罪,不僅會被處以死刑,還可能會被進行髡刑。這種刑罰就是将犯人的頭髮完全剃去,以示羞辱和威懾。
《髡顱》可分為兩個部首,"髟"和"頁"。其中,"髟"是指頭髮的部首,"頁"則是指紙頁的部首。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8畫,其中,"髟"部分在左邊,占據了15個筆畫,"頁"部分在右邊,隻占據3個筆畫。
《髡顱》的繁體字為「髠顱」,在繁體字中,"髠"的"髟"部分分離成了上下兩部分,而"顱"的"頁"部分變成了右邊的直線。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詞也有一些變化。例如,"髡"的古字形是「髠」,它的"髟"部分像一個發髻的形狀,下面有三個直線表示頭顱。而"顱"的古字形是「顱」,其中的"頁"部分像一個向上的彎曲形狀,表示頭髮覆蓋在頭顱上。
1. 犯人罪大惡極,被判髡顱以示公正。
2. 古代皇帝常常會讓政治對手剃去頭髮,以髡顱示警。
組詞:
- 髡刑(指剃去頭髮的刑罰)
- 髡頭(指剃去頭髮之後的光頭)
- 髡發(指剃去頭髮的動作)
近義詞:
- 剃發(指剃去頭髮的動作)
- 剃頭(指剃去頭髮的動作)
反義詞:
- 留發(指不剃去頭髮,保留頭髮的狀态)
- 增發(指增加頭髮的數量或密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