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顱”。剃去頭發,光頭。 明 邵璨 《香囊記·起兵》:“皤皤娑娑,髠顱擾擾舞番童;絡絡繹繹,搥髻紛紛走胡婦。”
髡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髡”和“顱”兩部分組成,源自古代漢語,常用于描述剃去頭發的頭顱。根據《漢語大詞典》,“髡”指剃發、削發,是一種古代刑罰或宗教儀式中的行為,而“顱”指頭顱或頭骨。因此,“髡顱”整體意為被剃光頭發的頭顱,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表示羞辱、懲罰或特定文化習俗。例如,在古代中國,“髡刑”作為一種輕刑,剃去犯人的頭發以示懲戒;在佛教文化中,剃度儀式也涉及“髡顱”,象征出家修行。該詞體現了漢語的構詞邏輯,其中“髡”為動詞性成分,“顱”為名詞性成分,組合後形成名詞性短語。來源:《漢語大詞典》。
“髡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髡顱(拼音:kūn lú)指剃去頭發的刑罰或行為,常與古代酷刑相關。該詞由“髡”(剃發)和“顱”(頭骨,代指頭部)組成,字面含義為“剃光頭”。
作為刑罰
在古代,剃發(髡刑)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懲罰,多用于輕罪犯或奴隸,如《周禮》記載“髡者使守積”。後來逐漸演變為與其他酷刑結合使用,如“髡鉗”(剃發并戴刑具)。
文學與曆史用例
明代戲曲《香囊記·起兵》中描述:“髠顱擾擾舞番童”,此處“髡顱”指剃發的異族形象,反映古代對不同族群發式的描寫。
引申含義
該詞也隱含“殘酷”和“貶損”之意,如形容虐待或侮辱性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香囊記》原文或古代刑罰相關典籍(參考來源:)。
安翔案責邊市並耕餔糜參柴慚沮側調常平法乘踐馳介地藏東牀嬌婿冬大麥斷鼇立極額蹙心痛砐硪反人光陰如箭龁齧紅巾軍柬寄澆水截削金陵山近思極飲絕對溫度決洩拘拘空名堂牒蘭陵王老馬嘶風連纖臉戲兒隸書蠻夷瞞隱莫高窟目眩神迷奴婢旁薄蹒跚品學謙儉請便青林音樂日月不居儒衣散播賞罰分明稍帶少傅沈淪實打實受所向堂眷蝸書五放家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