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就習知易見者思之。《論語·子張》:“ 子夏 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何晏 集解:“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
“近思”一詞源自《論語·子張》,子夏提出“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中“近思”指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深入思考。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近思”指“思考力所能及之事”,強調從易見、習知的具體事物出發,逐步深入探究,避免空泛或好高骛遠的思考方式。何晏在《論語集解》中注解為“近思己所能及之事”,即注重從實際經驗中反思。
哲學背景
該詞體現了儒家“循序漸進”的學習觀,與“博學”“笃志”“切問”共同構成治學修身的完整路徑。子夏認為,廣泛學習後需結合實際(“近思”),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用法與例句
延伸意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擴展為“深入思考問題本質”,但核心仍圍繞“立足實際”的理念(需注意此解釋來自權威性較低的來源)。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論語》中“近思”與其他概念的關聯,可參考《論語集解》等經典注疏。
《近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思考問題時離事情較近、較為深入。
《近思》由部首“辵”和“心”組成,部首“辵”表示行走,心表示心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3。
《近思》最早出自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正谏》。此後,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近思》的繁體字為「近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書寫規範與現在有所不同。我們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近思》的古字形為「近思」,字形相對于現代漢字有所變化。
1. 他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近思,勤思考問題。
2. 在學術研究中,要學會進行近思,深入探讨問題的本質。
近顧、思索、近前、思緒
深思熟慮、周密思考、苦思冥想
敷衍塞責、草率從事、淺嘗辄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