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毛 传:“鸡栖于杙为桀。括,至也。”后以“括揭”借指进栏回窠的牛羊鸡等禽畜。揭,同“ 桀 ”。《文选·谢灵运<似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 李善 注:“‘桀’与‘揭’音义同。”一说,指鸡。参阅 刘良 注。
“括揭”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汉语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括揭”指傍晚时分归巢或回栏的禽畜(如牛羊、鸡等),强调动物在日落时返回栖息地的场景。
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原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后世引用
如谢灵运诗中“暮坐括揭鸣”,李善注解“桀与揭音义同”,进一步印证其含义。
部分注解(如刘良)认为“括揭”特指鸡鸣,但主流解释仍以《诗经》为基础,涵盖牛羊等禽畜。该词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时序的观察。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诗经》注疏来源。
《括揭》是一个汉语词语,字面意思是“拆开和暴露”。该词的形式为动宾结构,表示将某事物拆开或揭露其真相。
该字由“⺅”和“曷”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表示“肉”或“人体肉体”,而“曷”则是表示“拆开”的意思。
括揭共有17个笔画。具体的写法为:“⺅”(6画)+ “曷”(11画)。
《括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籍《新唐书·杂事忆》中。这个词在古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拆开封条或揭露秘密等行为。
繁体字的写法为“慶擊”,繁体字通常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古代字书,记录了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根据《说文解字》对“括揭”的解释,该字的古字写法为“⺅”(6画)+ “害”(5画)。
以下是一些使用“括揭”一词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括揭”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