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排比史實。《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孔穎達 疏:“比次褒貶之事,是比事也。”
(2).指連綴性質相同的事類以為比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
“比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ǐ shì,其含義可從古典文獻和現代應用兩個層面理解:
排比史實
源自《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指通過對比曆史事件,分析其因果或褒貶,如史書編纂中對事件的整理與評價。
連綴同類事物以作比拟
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的“引義比事”,指将性質相似的事物串聯類比,用于文學或修辭中。
部分現代解釋(如、3)擴展了其含義,認為“比事”可指比較事情的輕重緩急,用于時間管理或決策場景,強調優先級判斷。例如工作中權衡任務重要性以合理安排。
需注意,傳統含義以排比和連綴為主,現代引申義可能受語境影響,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比事》是一個成語,意為比較事情的輕重、利害、對錯等。
《比事》的拆分部首是比(bǐ)和事(shì),它們分别是“比”部和“事”部。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比事》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兼愛無私謂之聖人,有私争鬥謂之比幹。”其中,“比幹”指的是一個古代偉大的忠臣。
在繁體字中,《比事》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比事》的寫法可能有些變化,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具體的古字形式需要參考古籍和碑銘等古代文獻才能得知。
1. 在比事之前,我們應該先考慮每個選項的利弊。
2. 他不願意明确表态,因為他擔心比事惹來麻煩。
比較、無事生非、事事關心、大事不糊塗
近義詞:辨事、論事、胸中有數
反義詞:輕視、不計較、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