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袴口的意思、袴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袴口的解釋

亦作“褲口”。1.褲管的邊緣。《晉書·五行志上》:“ 太康 中,又以氊為絈頭及絡帶、袴口。”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晉六朝男女俑》:“頭上近似孝巾部分,當時名‘帕頭’,是和絡帶、褲口同時流行,用毛織物作成的。”參見“ 袴褶 ”。

(2).褲管。 宋 張端義 《貴耳錄》卷下:“禦前有 燕 雜劇伶人妝一賣故衣者,持褲一腰,隻有一隻褲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袴口(kù kǒu)在漢語中特指傳統褲裝的褲腿末端開口處,是古代服飾形制的重要細節。其具體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指褲管下端的開口部分,通常位于腳踝處。這一結構既便于穿着行走,又影響褲型的垂墜感。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袴口,褲腿下端的邊緣”。

二、形制演變與文化特征

  1. 實用功能

    早期袴口多為束腳設計(如“縛袴”),用系帶收緊褲腳便于勞作騎射。漢代出土的絹布褲實物可見袴口綴有綁帶(參考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 禮制象征

    唐宋時期寬大袴口成為士大夫常服特征,如《宋史·輿服志》記載文官“大口褲”形制,袴口寬度達一尺二寸,象征身份閑雅(據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考據)。

  3. 裝飾工藝

    明清女性褲裝袴口常飾織金緣邊,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百褶魚鱗裙配套的彩繡袴口,以鎖針繡雲紋強化邊緣裝飾性(見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

三、現代語義延伸

在方言與文獻中,“袴口”偶指褲腰開口(如晉語“倒叉袴”),但主流詞典仍以褲腳釋義為準。《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在吳語區的使用實例,特指褲管下端卷邊形态。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2. 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3. 中央編譯出版社《中國古代服飾史》
  4. 中國紡織出版社《中國服飾通史》
  5. 江蘇教育出版社《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袴口"的詞義解釋,綜合古籍文獻及現代研究資料,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個義項:

  1. 褲管的邊緣 指古代褲裝下端開口處的邊沿裝飾。《晉書·五行志》記載晉代用毛氈制作褲口,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通過晉代陶俑考證,這種裝飾與當時流行的"袴褶"配套使用。該用法多見于魏晉至唐代文獻。

  2. 褲管整體 宋代開始出現代指整條褲管的用法。如《貴耳錄》記載宮廷雜劇表演時,演員手持"隻有一隻褲口"的戲服道具,此處即指單邊褲管。這種詞義擴展體現了古代服飾術語的演變。

需要說明的是: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非權威文學網站,建議需要學術引用的讀者查閱《漢語大詞典》《中國衣經》等專業工具書,或參考《晉書》《宋史》等原始文獻進行交叉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艾人百舌白田百頁窗飙迅比室不道德撐撐川路傳翫刀鞘蹈武釣國诋诘抵賴斷簡多勞多得凡此方回風候鳳阙分日伏藏貫玉潔煉解釋擊柱夔樂梁鷰涖蔔臨望林植臝露麻飲雞皮閩隸南家女大不中留盤璞辟盟嫔侍批審親祠清均山師神谟遠算蛇茄石鲸石畬率土大将軍水答餅說話的屬遊司的克甜酸苦辣鐵中铮铮通馗望參官烏鳥之情翛翚遐敻